臺大BIM研究中心
  • 首頁
  • 關於BIM中心
    • 組織成員
    • 歷年活動
  • BIM專欄
    • 營建知訊列表
    • 土木水利電子報列表
  • 出版/媒體
  • 教育活動
    • 暑期課程/高中職營隊
    • 年度訓練計畫
    • 開放式課程
    • 訓練活動
    • 研討活動
    • BIM for Owners
    • 學員回饋
  • 相關連結
    • 合作夥伴
    • 國內外 BIM 網站
  • 聯繫訊息
  • FB粉絲頁
  • 台灣BIM聯盟
  • 企業徵才

[營建知訊轉載] 跨國天空教室 全球化團隊專案合作 康仕仲 (2015.05)

5/26/2015

0 評論

 
康仕仲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副主任
土木工程全球化是目前的趨勢,工程師、建築師、營造廠遍佈在世界各地,彼此透過網路合作,共同規劃、設計、建造建築專案,例如美國舊金山灣區大橋的橋面板結構體是由中國設計、製造,之後再運至美國舊金山灣區安裝[1]。不受地理、時間因素限制的全球化團隊,是未來必然的合作趨勢,而日後學生投入職場時也會大量參與到全球化專案,但在目前的學校教育中,卻缺少「全球化專案」的教學,傳統土木工程教學方式依然是老師在課堂上教授理論,學生們則大多缺乏實務經驗。
專案課程 全球化團隊

首先介紹這門課的組成。全球化團隊課程由美國華盛頓大學(University of Washington,簡稱UW)、美國華盛頓州立大學(Washington State University,簡稱WSU)、印度IIT馬德拉斯分校(Indian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adras,簡稱IIT)、荷蘭屯特大學(University of Twente,簡稱UT)、韓國延世大學(Yonsei University,簡稱YU)與臺灣大學(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簡稱NTU)、成功大學(National Cheng Kung University,簡稱NCKU)共同授課,兩年內共計有三百
餘名學生修課。

課程主要進行方式為專題實作,由各國學生們混合組成團隊,共同執行相同主題的專案。第一年度課程共有UW、IIT、YU、NTU與NCKU參與,目標是東印度奧里薩邦(Orissa)的一棟三層樓建築,如圖一所示。由於該地區水患密集,故需將該建築改建成一棟防洪建築,專案為期十一週,主要的成果內容包含3D建築設計、4D模擬、成本估算、工期排程與安全分析,學生們經過分組後各自負責不同的工作。IIT負責3D建模、UW負責4D模型、YU負責成本估算、NTU與NCKU則負責安全分析。團隊合作是採用線上會議平台「Sococo」[3],每週進行會議討論(如圖二所示),其功能包含視訊、通話、文字訊息與分享桌面文件畫面,並可多方參與會議,正符合全球化團隊所需。
图片
圖一 專案目標建築物
图片
图片
圖二 Sococo平台,上圖為會議空間,下圖為分享桌面,所有人都可以共同瀏覽模型

​第一年度的設計成果如圖三所示,包含3D建築模型與4D模擬,有許多組別借鏡國內外經驗,採用高腳屋的概念改建房屋
[4]
,以達到防洪的功效。除了專題所規定的項目以外,也有組別另外利用BIM模型,模擬洪水疏散狀況,並製作影片。
图片
圖三 學生專題成果,3D建築模型與4D模擬

第二年度課程又多了WSU與UT加入,專題內容也重新修改,共分為十二組,每組又再分成兩個小組,分別設計在印度水患地震區,以及台灣小林村災後可快速重建的建築物,建築物要具有長期居住使用性,造價最好可以便宜並應用現地材料。兩個小組分別採用「Site-built panel」與「Modular construction」兩種不同建造方式設計,最後比較兩種設計成果。團隊分工由NTU負責專案管理、IIT負責印度專案3D建模、UT負責印度專案工期排程與成本估算、UW負責印度專案4D模擬、NCKU負責台灣專案3D建模、YU負責台灣專案工期排程與成本估算、WSU負責台灣專案4D模擬,專案為期八週。
​

第二年度的主要成果如圖四所示。每組都分別設計出印度與台灣的建築物,印度的建築物採用「Site-built panel」方式所建造,而台灣的建築物則是採用「Modular construction」方式建造,經由兩個建築物的建造成本、工時等因素來比較兩者的差異。
图片
圖四 學生專題成果,左為印度的建築物,右為台灣的建築物

線上合作溝通 成功關鍵


這門課的重點,不在先進的工程知識,也不是高深的工程技術,而是如何與世界各地的工程人員進行有效的合作溝通,並攜手完成專案。筆者在最後一次上課時,帶著學生回顧專案歷程,歸納出成功的全球化團隊所需具備的關鍵因素:

一、建立目標:成功的團隊,第一要素就是要有明確的目標。所有團隊成員都清楚要在時間內完成什麼項目、設計出怎麼樣需求的建築物,並且瞭解自己所需扮演的角色與職責。

二、共同技術:由於全球化團隊需要依賴網路與電腦合作,有關軟體、硬體的技術層面,在最初就要注意統一格式、檔案管理與會議前置作業,以利每次會議進行,並減少不必要的整合與轉檔工作。

三、時間配搭:全球化團隊最常碰到的問題就是開會時間無法配合所有人,由於時差的關係,通常會有組員要在清晨或半夜參加會議,有時也會因為各地區的節日與行程不同而受到影響,這部分的問題最好能夠在專案一開始時就先協調好。

四、瞭解能力:全球化團隊的成員能力各有不同,對於各個領域的專業不一定都理解,因此在溝通上要能夠將所有資訊交代清楚,以避免整合時出現落差,降低工作效率。

五、團隊精神:團隊的建立,就是全球化團隊的核心問題。一個全球化團隊的成員,有可能全程彼此都不會有面對面的接觸機會,因此要如何在虛擬世界中培養出感情和默契是很重要的一環。藉由連結各個組員,也可以增加責任感與認知,並加速專案的進行。

經過這兩年的「全球化團隊專題」課程,筆者認為成效相當好,學生在每週定期的網路會議裡,與世界各國同領域的學生一起做專案,雖有語言的隔閡、文化的差異、時差的挑戰,嘗盡了許多辛苦與挫折,但這畢竟只是一門課程,學生在此模擬環境裡,得以反思一個成功團隊所須的關鍵因素。筆者相信這些經驗與反思,能夠在學生未來的職業生涯裡成為重要的指引。這門課雖然操作起來相當不容易,但能培養出學生國際合作的軟實力,對一位教師來說,仍是非常值得。

參考文獻
​
  1. Barboza, D. (2011). "Bridge Comes to San Francisco with a Made-in-China Label." The New York Times.
  2. Dossick, C. S. (2014) "Messy Work in Virtual Worlds: Exploring Discovery and Synthesis in Virtual Teams." Cooperative Design, Visualization, and Engineering. Lecture Notes in Computer Science, Vol. 8683, Springer International Publishing, pp 134-142.
  3. 陳信利,「成龍濕地高腳屋,防洪綠建築」。https://news.housefun.com.tw/news/article/35546949922.html



(本篇刊載於營建知訊388期第56-61頁)
0 評論



發表回覆。

    RSS 訂閱

    文章類別

    全部
    中國工程師學會 工程雙月刊
    營建知訊

    發佈時間

    三月 2023
    一月 2023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一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十月 2013
    九月 2013
    八月 2013
    六月 2013
    五月 2013
    四月 2013
    三月 2013
    二月 2013
    一月 2013
    十二月 2012
    十一月 2012
    十月 2012
    九月 2012
    八月 2012
    七月 2012
    六月 2012
    五月 2012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二月 2012
    一月 2012
    十二月 2011
    十一月 2011
    十月 2011
    九月 2011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
  • 首頁
  • 關於BIM中心
    • 組織成員
    • 歷年活動
  • BIM專欄
    • 營建知訊列表
    • 土木水利電子報列表
  • 出版/媒體
  • 教育活動
    • 暑期課程/高中職營隊
    • 年度訓練計畫
    • 開放式課程
    • 訓練活動
    • 研討活動
    • BIM for Owners
    • 學員回饋
  • 相關連結
    • 合作夥伴
    • 國內外 BIM 網站
  • 聯繫訊息
  • FB粉絲頁
  • 台灣BIM聯盟
  • 企業徵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