遠端桌面與BIM
實際使用建築資訊模型(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時,往往會發現電腦硬體效能的限制。效能不足的設備,在處理較複雜的BIM模型,常有延遲甚至無法處理的情形。這起因於BIM先天的特性,即以3D模型為呈現和使用者介面,因此在操作及觀看模型時,需仰賴運算量即高的3D繪圖,以了解建築元件的資訊,以及元件間的關聯資訊。因此,BIM的應用程式通常需要效能極佳的電腦硬體,如高性能繪圖工作站(High Performance Graphic Workstation, HPGW),發揮其高效能處理圖形與資訊的能力,以符合BIM應用程式的需求。 高性能的設備也造成BIM使用上的瓶頸,除了設備昂貴的問題外,工作站也缺乏可攜性,無法普遍使用於工程的各階段裡。所幸雲端設備的普及,使我們可以開始將此雲端概念融入BIM的整體軟硬體規劃之中。一種可能是以「高效能繪圖工作站農場」來運作BIM應用程式的方式。在此架構下,如何使用遠端桌面的軟體,讓組織中所有成員能在有限的頻寬連線環境下,有效率地連線到高效能繪圖工作站中操作BIM應用程式,便是此一架構是否成功的關鍵議題。 因此,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所成立之「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簡稱臺大BIM Center),特別針對目前市面上常見的免費遠端桌面軟體,進行連線效能與執行應用程式的測試。期望本文能幫助想要運用免費遠端桌面軟體與高效能繪圖工作站連線執行BIM應用程式的單位,了解這些軟體在效能上的表現是否符合期待。
1 評論
郭榮欽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
BIM崛起 莫可等閒視之 最近資訊界在「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的議題上,有加速升溫的現象,光看軟體巨頭如Microsoft、Google或IBM,以及硬體大廠的產品線調整等動作頻頻,就可以嗅出「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新的科技、新的思維,小則帶動一時風潮,大則撼動制度,左右文化發展,影響深遠,不容小覷。建築業界最近亦因BIM(建築資訊模型)新觀念(許多人認為是新工具)的崛起,掀起了一波波漣漪,值得關注;BIM技術若僅止於工具的進步,背後沒有嚴謹的理論基礎,最後自必隨使用工具者運用它的態度與能力而呈現不同的樣貌,但顯然全世界許多工程界專業人士的反應並不止於此,確實不可等閒視之。 BIM這個術語起源於Autodesk為其AEC工具軟體的一系列產品線(例如Revit)之發展特性而取的行銷用詞,但這個術語所自然引發之工程運作模式變革的省思,恐怕是命名者始料未及的。不可諱言地,這個術語名稱取得恰到好處,可謂理論與實務兼容並蓄,很快地就凝聚其他工具軟體大廠空前的共識與跟進,同時也喚醒營建業界長期對理想之工程運作模式的意識,其背後蘊涵的技術發展,牽連對工程實務之運作模式與程序的因應,在「利益最大化」、「效能最佳化」的普世價值追求下,會如何繼續演繹推展,恐怕不是軟體廠商或現有的產業文化與制度能輕易左右與框架的。 |
文章類別
發佈時間
三月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