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BIM研究中心
  • 首頁
  • 關於BIM中心
    • 組織成員
    • 歷年活動
  • BIM專欄
    • 營建知訊列表
    • 土木水利電子報列表
  • 出版/媒體
  • 教育活動
    • 暑期課程/高中職營隊
    • 年度訓練計畫
    • 開放式課程
    • 訓練活動
    • 研討活動
    • BIM for Owners
    • 學員回饋
  • 相關連結
    • 合作夥伴
    • 國內外 BIM 網站
  • 聯繫訊息
  • FB粉絲頁
  • 台灣BIM聯盟
  • 企業徵才

[營建知訊轉載] BIM導入四部曲 郭榮欽 (2011.9)

9/30/2011

0 評論

 
由於BIM技術要成功的導入營建工程,則「人才」、「工具」、「流程」三件要素是關鍵,它們像三個卡在一起的齒輪一樣(如圖一),要順利的推動BIM的運作,缺一不可,「人才」首重對既定目標的堅持,以及對專業技術的無止境追求。由於BIM技術的發展正方興未艾,不自滿,不輕言放棄的技術人員才是BIM成功導入的關鍵要素。許多人對BIM的初步認識,以為它就代表能解決所有工程問題的完美「工具」,這很可能係受到軟體代理商的刻意美化所致,不可諱言的,「BIM」專有名詞的提出,有凝聚此專業領域、讓工程界長期追求之理想目標明確化,並對此技術燃起無限的期待,確實功不可沒。但從BIM所推衍的技術理論和實務應用,工程人員將會漸漸發現,目前市面上出現的工具軟體,似乎距離我們普遍的理想仍力有未逮,工具就是工具,工具本身是沒靈性的,在不一樣的人手上,就會展現不一樣的效果,再好的小提琴,不一樣的人拉它,就會產生很不一樣的聲音表現。目前BIM的相關工具軟體顯然沒有一個能完全滿足工程應用的理想,但是有幾項功能特質(例如碰撞檢測、參數設變引擎,元件組件的物件化、API)若能善加應用,對傳統上工程執行常會遇到的困擾問題,仍會有明顯的改善,這是事實,工程人員應該正視;至於要臻於理想,目前工具軟體應還有一段不算短的路要走,甚至可能會有一個總翻案的大變革也是可能的。
圖片
BIM技術代表著新的作法,新的思維,自然就會牽動新的流程改造,新的流程改造包括人員組織與作業程序的調整,因為新技術代表更充分資訊化步驟與更方便之媒體的介入,使傳統上工程進行必要的溝通與資料傳遞的介面,必須檢討改變、調整或免除,由於前述軟體工具本身的功能還在不停的精進,而「人才」應用「工具」之能力不一,到目前都還呈百家爭鳴,各行其是的現象,尚未見有放諸四海皆準的穩定規範可遵循,因此,由其牽動之流程異動亦難在目前寄望其塵埃落定。因此,針對當下欲導入BIM技術的工程專案而言,界定明確而可行的BIM導入目標,有限度的理想追求,則不失為一穩健的作法;且戰且走,累積寶貴經驗,隨著新工具與新技術與時俱進,應該是目前工程界值得考慮的導入策略。
圖片
綜上所述,漸進式的推動BIM的導入是當下可考慮的權宜策略,由「人才」、「工具」、「流程」三要素的交互牽動,吾人在當下想將導入成果朝最大化的理想邁進的話,可以由Mom等人於2011提出的四個步驟次第推行來說明,稱為BIM導入四部曲(如圖二):
  • 視覺化:BIM的3D模型(甚至4D…)具有比傳統紙本2D圖說更易溝通的優勢,因非工程專業的人,很容易拿視覺化數位模型和工程實體做聯想,雖然,數位化過程中,3D數位化圖說用來當視覺化溝通已先行多年,但BIM的建築元件組件3D化,不但能符合邏輯而機動性的因應溝通而調整,其參數設變的特性,連帶工程數量與排程的異動,使視覺化溝通機制向前大大邁進。這是目前導入BIM最易彰顯效果的第一步。
  • 協同作業:工程規模小,營造廠商或工地老師傅可以把所有事情裝在自己腦袋,一個人就能解決所有事。規模稍大,必須不同專精的技術人員一起參與,溝通與協調成為必然,尤其施作的時間空間界面與工進的管理變成重要,愈龐大規模或專技混合愈複雜的工程,界面協調的重要性愈甚。由於工程本身就是一件「人、事、物」三者高度協調性的過程,BIM技術導入後,更多的資訊化與更易溝通的介面進來,原有的協調機制必須因應調變,這個協同作業的新機制需要各專技人才一起研討產生。
  • 專業深化:前述「視覺化」的成效,由逐步崛起的BIM人才,以及不斷精進的軟硬體工具交互帶動,在一件件工程專案實作累積經驗下,將與時俱進,「協同作業」與流程改造亦會相輔相成。漸入佳境的結果,自然在參與工程的各專業領域內部開始往BIM技術持續深化,其生態文化亦自然產生質變。
  • 整合作業:工程規模隨人類對生活需求無止盡追求而不斷增大,要完成它的作法也從傳統能應用的人事物之主觀限制而愈形複雜,BIM技術所帶進新的工具與新的思維,將使原愈形複雜的進行模式漸漸地化繁為簡,這就是整合作業的主要目標與功效,專業深化的過程中,自然會解決許多界面管理的問題,最後,整合作業的理想境界就水到渠成了。
 
參考文獻:
Mom, M., M.H. Tsai, and S.H. Hsieh (2011). “ON DECISION-MAKING AND TECHNOLOGY-IMPLEMENTING FACTORS FOR BIM ADOPTION,” Proceedings of the 2011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Applications of Virtual Reality, Weimar, Germany, November 3-4.
轉載自營建知訊頁46-48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BIM Handbook 2nd ed. 新增了那些內容? 郭榮欽 (2011.9)

9/30/2011

0 評論

 
郭榮欽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
圖片
BIM Handbook終於在2008年出第一版的三年後,出了第二版。這可謂時勢所趨,也是眾多讀者的期待。自從Autodesk的菲爾伯恩斯坦(Phil Bernstein) 在2002年喊出了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亦簡稱BIM)這個術語,以闡述該公司AEC相關產品的功能設計理念後,即迅速在工程業界蔚成一股風潮。美國喬治亞理工學院的查爾斯伊士曼(Charles Eastman)在2008年以『BIM Handbook – A Guide To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 For Owners,Managers,Designers,Engineers,And Constructors』一書詳細闡釋BIM的原理與應用,由於伊士曼廿多年來長期在建築資訊模型的理論與應用之研究和成果,由他來論述BIM,確有匡正視聽之效,自從出書至今,在營建業界已造成轟動,有洛陽紙貴之勢,只要述及BIM,無不奉為圭臬。
從BIM Handbook第二版的前言看來,本書整體內容的架構鋪陳,基本上仍多沿襲第一版,但細節內容仍有相當成分的增修與微調,即從BIM的定義介紹、工具與參數化模型的演化、交互操作性(Interoperability)的原理談起,然後進入本書之核心 - 從BIM生命週期中,主要參與角色(包括業主、管理者、設計師、專業工程師、營造廠商、協力廠商、營運者等) 的角度探討BIM應用的相關議題以及未來可能的趨勢,最後仍用十個案例來驗證BIM在實務運作上的可能方向和作法。
第二版最主要加強的內容,大致可以整理如下:
一、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整合式工程交付)已經成為輔助BIM在整合式工程的應用之協同作業時的標準,美國建築學會(AIA)在2010年已發表IPD使用指南及相關之契約樣本。本書在第四章與第六章皆有談及,第九章亦有IPD的應用案例。
二、精實營建(Lean construction)技術已蔚為氣候:精實營建是一種基於生產管理理論,在工程建設交付過程中,以價值流為中心,運用專業的技術和方法,實現顧客價值最大化,浪費最小化的建築生產管理模式。本書在1.6.4及6.11及8.5.9皆有詳細介紹外,第九章9.4與9.5兩案例都有談及引用精實營建的好處。
三、永續性設計(Sustainable Design)成為當今建築設計的國際性潮流:節能減碳的綠建築設計理念及實務已和BIM技術成功地結合,且快速成長中,包括規劃設計的能源分析,與施工階段與竣工營運的節能控制及視覺化模擬等。書上4.2.3、8.5.1以及372頁皆有提及。
四、RFID在工程上的應用逐漸普及:RFID(Radio-Frequency ID)和BIM的有效整合以追蹤建築元件的應用,已經有實際的案例,預計2012年左右會逐漸普及。第六章297頁有基本介紹與7.3.7(322頁)品管、341頁MEP的應用。
除了以上的新資訊擴充外,書中亦提及3D雷射掃瞄與點雲(Point Cloud)技術的發展、BIM Server的探討等都有觸及,而第九章十個案例中,已更新了六個,容以後再行介紹。
本書唯一可惜的地方是最近兩年興起於資訊界的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技術,未見著墨,倘若第三版又是三年後才出版的話,相信此技術在BIM方面的實務應用應該會有相當精彩的發展。
 
轉載自營建知訊344期頁49-51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 當資訊科技遇上土木建築 郭榮欽、謝尚賢 (2011.9)

9/30/2011

0 評論

 
郭榮欽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
謝尚賢 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廿一世紀,人類已堂堂邁入資訊社會,無論士、農、工、商,生產的技術與效能,都隨著應用工具的充分資訊化、網路化與自動化,產生了巨大的質變與躍升;同時,人類在食、衣、住、行、育、樂等各種生活層面與休閒活動,處處都顯現注入資訊科技產品所帶來的便利與品質效率的大幅提昇。

資訊工具應用 孤島現象
工程界早在廿世紀六O年代即試圖應用資訊科技解決工程上龐雜的計算與分析等問題,許多的數值分析理論與應用,皆與航空、機械、電子、電機等專業同步發展,與時俱進。但由於土木建築工程有生產個案獨具性、不同專業參與者眾、分工交替複雜與產品生命週期特別長的產業特質與商務文化,有別於前述其它專業,久而久之,資訊科技在土木建築產業的應用就形成各立山頭的自動化孤島現象;規劃設計、結構分析與水電環工設計施工、土建施工、營運維護等都各自發展出不同的資訊工具,多年來這些資訊工具大部分仍依循著各自階段傳統作業模式與商務程序的局部自動化在演進,其所產出的資訊在提供給產業末梢參與者之溝通與交付應用時,仍大多回歸到傳統的紙本為主的媒體,幾十年來進步相當有限,這也造成工程結構物在其冗長的建造與營運期間,被這些不易統整與維護的資訊所衍生的資料,切割出許多不連續的界面來,不但徒增工程參與者之間對部分資訊的認知誤差與爭議,也產生了許多不符預期的成果,甚至難以彌補的損害;而且,資訊經過多層界面的交換,現場實況亦難即時回饋到各自階段及各專業的資訊源頭據以修正,這種難以同步以及回饋過程不易控制的窘況,都使土木建築產業的整體效能大打折扣,尤其在施工階段與營運維護階段,此種癥結之影響尤甚。

探索應用潛能 數年有成
這些年來,資訊科技的進步日新月異,各行各業在資訊科技的應用上,無不挖空心思發揮創意,擬能不斷地創造發明新工具與新方法,以增進產業的效能與品質,土木建築產業亦然;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簡稱台大土木)在將近二十年前即意識到資訊科技對土木建築行業的多元應用之潛能,以前瞻性思維,率先於國內大學土木系中成立「電腦輔助工程組」,以土木建築工程專業領域為基礎,全力探索最新資訊科技之發展趨勢與應用在工程產業之潛能,期使研發成果能幫助業界改善生產效能與品質,使產業能不斷隨資訊社會的科技發展齊頭並進,經過多年的努力,近年來已呈現出許多成效。
誠如前述,工程在其冗長的生命週期中,其相關資訊受到應用工具與商務文化的主觀限制,被不同的階段與不同的專業切割成許多不得已的界面,這些界面引發的缺失與困境,長期阻礙著工程產業進入資訊社會後對體質上脫胎換骨與效能大躍進的期待。由於多年來人類在資訊技術理論研發與實務應用的不斷演進,已逐漸朝更理想的境界邁進中;由早期泛用的產品資訊模型(Product Information Model)理論發展到建築產品模型(Building Product Model)建構技術,進而衍生出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的工程實務應用,已明顯激發起工程界普遍的振奮與衝擊,國內外皆然。臺大土木有鑑於此,於民國九十八年九月正式成立「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可簡稱BIM研究中心),專事與BIM技術相關的研發與導入應用,包括土木建築工程整個生命週期的所有資訊模型建構與模擬、分析、程序改造、管理與應用等各項議題,積極與政府和民間相關工程業界合作研發,並努力尋求國際學術交流,與國際相關技術接軌,盼能立竿見影,帶動國內工程之產官學研各界精英,齊為土木建築產業的效能躍升而努力。

拋磚引玉 分享研發成果
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利用其專業訊息報導刊物之經營,闢有「營建知訊」電子版,提供工程相關專業領域之從業人士一個技術成果展現與心得發表的平台,以利營建知識的切磋及分享,臺大BIM研究中心後續會有相關議題之文章陸續發表,希能拋磚引玉,引發國內工程各界積極參與,貢獻其精彩之研發成果或實作經驗與心得,供營建業界共享,以提振我國工程技術實力。
0 評論

    RSS 訂閱

    文章類別

    全部
    中國工程師學會 工程雙月刊
    營建知訊

    發佈時間

    三月 2023
    一月 2023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一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十月 2013
    九月 2013
    八月 2013
    六月 2013
    五月 2013
    四月 2013
    三月 2013
    二月 2013
    一月 2013
    十二月 2012
    十一月 2012
    十月 2012
    九月 2012
    八月 2012
    七月 2012
    六月 2012
    五月 2012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二月 2012
    一月 2012
    十二月 2011
    十一月 2011
    十月 2011
    九月 2011

Proudly powered by Weebly
  • 首頁
  • 關於BIM中心
    • 組織成員
    • 歷年活動
  • BIM專欄
    • 營建知訊列表
    • 土木水利電子報列表
  • 出版/媒體
  • 教育活動
    • 暑期課程/高中職營隊
    • 年度訓練計畫
    • 開放式課程
    • 訓練活動
    • 研討活動
    • BIM for Owners
    • 學員回饋
  • 相關連結
    • 合作夥伴
    • 國內外 BIM 網站
  • 聯繫訊息
  • FB粉絲頁
  • 台灣BIM聯盟
  • 企業徵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