柯巧偉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 專案助理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教授兼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近年來全球襲捲起一陣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風潮,各國政府單位除了開始制定、頒布BIM的標準與應用規範,更開始積極推動以BIM來送審、興建工程專案的政策,這些規範措施的出籠,使得土木營建產業不得不開始認真重新評量整體的技術與環境。從人力資源的角度檢視,此股趨勢督促著從業人員積極增進自身的能力;另一方面,在高等教育上也催生出一個很重要的概念,即,除了目前的傳統訓練外,更應積極協助人才發展,培養能應用於現在與未來建築環境的能力與專業。 而關於人才教育的議題,英國BIM學術論壇(BIM Academic Forum,BAF)已發展出高等教育導入BIM的學術框架(如圖一),各個教育中心得以透過此學習框架,有效率且有系統地提升人員技術,同時增加學生的就業率。可以看出有些案例在學校教育方面,已有一個完整且切合目標的教學架構。 圖一、英國BIM學術論壇導入BIM之學術框架[1] 國內在BIM的課程教育上也不落人後,除了一些大專院校已開設了BIM相關課程,也有一些機構為從業人員設計在職教育課程,日前(2013年9月5日)在「計算機於土木水利工程應用研討會」中進行了一場「BIM與土木工程教育論壇」,邀請到學校教授與業界先進,分享學校開授BIM課程以及企業推廣BIM課程的經驗,並從企業角度來討論業界對BIM人才之需求,以及學校應培養學生具有何種能力,以因應現在與未來臺灣的土木工程人才需求。以下整理論壇內容搭配補充說明,提供給大家參考。 貫徹教學理念 培養個人能力 學習團隊實作 臺大BIM研究中心執行長郭榮欽博士,在其於交大土木系教授的「BIM技術與應用」課程中,規劃了四大主題(請參見圖二):(1)BIM知識體系與相關技術;(2)BIM應用技術探討;(3)Autodesk Revit Architecture建模基礎教學;(4)BIM建模與應用分組實作研討,彼此之間除具有先後順序外,亦有承接性。而教學上則是貫徹四大中心理念:(1)工程實務導向塑模;(2)創造模型衍生價值;(3)彰顯機會激勵創意;(4)個人團隊實作培養。 在建模教材的選用上,郭博士認為,勞委會建築製圖應用丙級技術士術科考題的難易度適中,於是以考題內容為案例來讓學生練習建模,分為32個單元,依建模順序,錄製成不超過十分鐘的建模示範教學影片,除了課堂的講解,也讓同學能在課後透過影片自行反覆觀摩操作與練習,以盡力使所有學生在建置模型上都能達到相同水準,同時亦能在後續的團隊協作上進一步應用,再透過分組討論與實作,來讓學生深化對BIM知識的理解與相關軟體工具的應用經驗。 從做中學 借助實際專案深入學習 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邱垂德教授,則與大家分享其系上BIM課程的演進及教學模式。在校方購置整套Autodesk軟體,有了完整的軟體工具之後,中華大學營建管理學系於2009年開始,由教師指導研究生,進行BIM應用於施工模擬的碩士論文研究,之後更進一步以「畢業專題」方式導入配合BIM工具之應用,並於2012年開授「建築資訊模型」的大三課程,以延續一、二年級的電腦繪圖課程。 邱教授在課程中借助外界工程師的專案,搭配Autodesk的軟體來讓學生學習建置出完整且精確的模型;雖然在一個學期之內,無法將Revit的四套產品學全,然而,營建管理學系的主要目標在於培養BIM Manager,因此重點聚焦在專案管理,透過BIM工具將建築資訊、施工估價、排程等將資訊加以整合,而非只是培養建模技術優良的建模師。 除了課程內容朝向與工程實務結合,邱教授還提到,教師在教學時應設法補足對工程資訊實務的瞭解,才能正確掌握BIM建模、整合及應用資訊的教學重點,並對學生的建模成果進行評量審核。 與一般資訊技術課程區分 突顯BIM目標價值 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為因應資訊科技潮流,於四技課程中加入許多跨領域與資訊技術相關的必修課程,讓學生在土木專長之外,也同時具備電腦輔助工程的專業技術。其中大三上學期的「工程資訊管理」課程,原與系上課程內容有所重疊,為作區隔,於是將課程目標聚焦在工程資訊的管理整合與資訊的有效呈現,此與BIM的理念不謀而合,因此將課程內容修正成建築資訊模型技術與應用(如圖三)。而為釐清BIM≠Revit,吳翌禎教授在【BIM相關實作工具】單元中,更特別邀請了BIM軟體廠商來作產品介紹,讓學生對BIM與其應用軟體有更全面的瞭解。 圖三、高雄應用科技大學土木工程系「工程資訊管理」課程內容[3] 創造優良環境 誘發學生主動學習 「BIM導入實務與演練」為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謝尚賢教授開設的一門較具實驗性的新課,跳脫原有的單向授課框架,轉而以學生主動學習為主體,教師僅從旁指點及提供必要協助,包括提供軟硬體設備及強大的校內外專家諮詢網。學生則模擬組成一家BIM顧問服務公司,從公司命名、組織成員規劃到產品提供,主動向業主提出BIM導入服務,模擬程度毫不馬虎。上學期該門課挑選了臺大教學大樓二期新建工程為演練案例,而協助臺灣大學實際執行建築規劃與設計的境向聯合建築師事務所,即成為虛擬公司的假想服務對象。學生顧問團隊除了協助釐清圖面疑問,還將模型及問題檢視製作成影片,方便瀏覽及討論,並且將建模成果分享在Youtube上(http://www.youtube.com/watch?v=scSUCHEqwKs,亦請見圖四)。團隊後續也以此新建工程案例模型為基礎,分三個部門來從三個方向提供BIM服務:能源分析、4D排程以及估價估算,都產出了不錯的工作與學習成果,並撰寫論文發表在「計算機於土木水利工程應用研討會」中: ․ 能源分析部門 - 日照分析組:初步設計階段以BIM技術進行日照分析之研究[4]。 ․ 能源分析部門 - 流體粒子分析組:應用CFD技術輔助建築物室內自然通風設計[5]。 ․ 4D排程部門:應用API輔助BIM-based 4D排程 [6]。 ․ 估算估價部門:公共工程經費電腦估價系統(PCCES)導入BIM工料量價估算之整合機制研究 [7]。 圖四、臺灣大學教學大樓二期新建工程模型成果[8] 從四大主題探討 業界期待人員應具備之能力 業界當然希望由學校積極扮演傳授BIM知識與技術的角色,因為若畢業學生無相關經驗,公司企業便需要額外花時間及成本來進行教育。中鼎工程股份有限公司廖源輔助理總工程師,從四個主題談BIM的功能,並提出專業人員應具備的能力如下: (1)設計一貫化作業之縱向整合:專案初期即應以BIM工具作規劃,人員應要有正確使用BIM工具之觀念,資訊流在不同生命週期中會整合承接延續,並作為不同領域之分析應用。 (2)跨不同工種之橫向空間整合:主要是跨工種在空間上的規劃,例如MEP、結構、機電等,因此各專業人員除了針對不同需求選用最適合的BIM程式,還需將不同工種的BIM模型彙整,進行空間管理。 (3)專業之系統功能整合:從業界角度看,建築中各個系統如空調、消防、排水等,各專業領域人員本身應具有專業的先備知識,再運用BIM技術去進行空間管理與良好的視覺化呈現,如此能有效規劃系統,並進一步進行跨部門的整合。 (4)施工、營運、維修之延伸應用:除了設計規劃,BIM的應用可往下一階段的生命週期延續,例如設備的吊裝、營運管理,讓BIM的價值最大化。 業界人才先天缺乏 後天逐步培養 王明德博士以台賓科技有限公司過去輔導業界導入BIM的經驗,探討臺灣營建業BIM人才之需求與養成。目前業界亟需技術人才(BIM工程師)與管理人才(BIM專案經理、BIM模型經理),不過有以下三項原因造成人才缺乏:
因此,王博士提出由在學與在職兩方面進行人才養成的方式,學校教育之目的在基本理論與技術實作能力的培養,故學生應著重技術能力的提升,進入業界後才能快速與工作實務銜接;在職教育除了教導基本技術實作能力,還需進一步培養進階技術及研發能力,透過資深工程師的引導、On-Job training以及在職專班的正式教育訓練等方式,提升從業人員的能力。 結語 從此次論壇講者們的分享可以發現,學校教育希望學生具備BIM的正確概念、優良的建模能力、創新思考,以及協同作業能力,並透過培養BIM的基礎能力,加速與業界的銜接。在課程設計上,則要與實務接軌,不論是專案題材的選用、師資能力、業師輔助,都可看出「實務」對課程的教授來說相當重要。 在論壇的綜合討論時間,有人提問:BIM人才該如何定位自己、業界又該如何如何評量BIM人才?講者們回應,BIM可以應用在各種面向,但是BIM人才不應該是樣樣精通,而是在每個專業單位各司其職,融會各專業資訊,有效地解決問題及作業執行。雖然市場還沒有完善的機制,但是學生們應不論審核機制是否完善,都須努力提升自己的能力,瞭解市場趨勢,為自身加值。 BIM為整個土木工程的教育帶來新的契機,如何將BIM的觀念、技術與價值,在學校課程中先給學生一個方向上的導引,並做好日後與實務工作的銜接,需要產官學三方一起合作,才能一同提升國內土木工程人才能力,促進整體產業發展。 參考文獻
(本篇刊載於營建知訊368期66-73頁)
0 評論
發表回覆。 |
文章類別
發佈時間
三月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