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BIM Award展望台灣BIM發展」座談會紀實 張國儀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BIM 研究中心出版平台總編輯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BIM 研究中心主任 2014 年 3 月 28 日,臺大土木系 BIM 研究中心在例行 Q1 會議中特別舉辦一場座談會,邀請在 2013 年第二屆臺灣 BIM Award 中獲獎的四家公司來談談此間的心路歷程。該屆得獎之公司與作品如下(以參加評獎之投稿順序排列):
而此次參與座談會之與談人分別為:
此屆評獎活動有幾位是第一屆獲獎的熟面孔,但從投稿作品中卻看得出來,BIM 的趨勢已經開始漸漸往營造廠的方向發展。而在談話這種互動強度較高的溝通方式中,更能感受到有別於文字的分享,說話者一挑眉一瞇眼,或是一苦笑一遲疑,都比實際說了什麼要來得更令人心領神會。也因此,臺大 BIM 中心將此段精彩的座談會影片完整呈現於臺大 BIM 中心網頁(http://bim.caece.net)上,歡迎有興趣的讀者前往觀賞。而本文僅以重點摘錄方式記述該場座談會中的精彩對話。 導入BIM 為投備標操作 談到利晉工程公司導入 BIM 技術的動機時,林建廷副理說道:「相較於在座各位,公司接觸 BIM 的時間其實算短,我們從 2011 年 5 月才開始成立 BIM 小組。至於為何要導入 BIM,一開始主要是希望 BIM 可以在投備標上有所幫助。當然BIM 做得多其實和得標沒有絕對關係,我們做了很多案子最後也沒得標,這也是有的。」 「雖然初期導入 BIM 的概念是希望可以做為投備標的操作,但後續當案件飽和之後,其實會面臨另一個問題:聘進來的人該如何配置?部門從原本七個人的配置,現在剩下三個人。但人力不是縮減,而是因為公司在發展 BIM 的長期目標中,希望把訓練好的人力用在實際的工程建造,所以原先七個人現在變成三個人,這是因為其他人都被派到工地駐點,做現場的規劃人員。所以我們導入 BIM 的概念大致上一是為了投備標,一是為了在建造工程上可以實際運用到 BIM 技術,這是目的。」 關鍵15分鐘 開始了一切 說話風趣的大陸工程公司江志雲副理則表示,公司會導入 BIM,其實是一段關鍵的 15 分鐘。「我當初在做研發,剛好看到 BIM,因為它可以連動,所以我們就開始研究 BIM。有一天老闆突然跑過來問:『你最近在幹嘛?』當老闆問你在幹嘛的時候,就要小心了,因為這代表你做很多事情他都不知道。」江志雲頑皮地說。「在我解釋 15 分鐘之後,老闆就說:『這東西公司要推動!』」於是一切就這樣開始了。現在回顧,江志雲說:「當時為什麼要做 BIM,其實追根究柢就是它可以把現有產業的品質和科技水準提升,就這麼簡單!」 不過,他也提到,如果當年是在第一線的業務單位,「我想我應該沒有能力把它做起來。」他解釋道:「現在回想起來,那兩年真的是必須要走的路。因為沒有任何的產值,沒有任何的成果出來,就是一直在揣摩:如果我是第一線我會怎麼做?我怎麼看這件事情?我會碰到什麼問題?當有辦法說服自己的時候,我才能把 BIM 端出來說這應該可以。但實際上真的是這樣嗎?那也未必。等到我在2010 年執行這個專案的時候,大概有 1/3 的時間都在跟工地吵架。吵架是因為大家會恐懼這件事情,也搞不清楚 BIM 在幹嘛。」 跳出BIMer自嗨 讓大家都會用 而在眾所矚目的衛武營藝術文化中心案子裡表現出色的建國工程公司(有關該案執行過程中種種艱苦的經驗談,請參閱《BIM,什麼把戲—臺灣首屆建築資訊塑模競賽得獎案例分享紀實》),在第二屆的 BIM Award 中則是由衛武資訊股份有限公司奪得評審的青睞,而為團隊領軍的人不變,依然是李孟崇總經理。 「之前有看過就知道,衛武營這個案子裡面根本沒有直線,而且我們的弧線是自由曲面,所以有非常多難以克服的困難,以及 BIM 軟體能不能做到的議題。後來開始遇到一個問題,我叫它做『BIMer 自嗨』,也就是說,我們做得非常非常深入,用了很多技術,可是最後要 deliver 到工地,卻只有你、我、他三個人會用,三個人用對這案子有什麼幫助?對這個工地有什麼幫助?所以我們最主要的核心就是要使這個工具可以讓所有相關的人使用!除了公司之外的人,讓案子的關係人、顧問,下包,所有人都能夠實際去用它。所以如何運用我們的技術做很多客製化,讓案子所有的成員都可以使用這個模型,這是我們 BIM 協同作業最主要的一個目的,現在致力於此。」 新舊世代交替 習慣困境 而身為設計工程師的江碩濤看到的卻是不同的面向。「以現在整個產業來說,設計單位對於 BIM 技術其實還是排斥的,原因我在這一年來才大概體認到。在時間壓力下,設計者會傾向於使用他們擅長的工具,雖然大家都知道 BIM 很好用,但是為了避免使用新工具出錯,加上如果明天就要和業主討論了,最後大家還是會選擇用 CAD。但是隨著使用者能力的翻新,市場情況就不一樣了。現在有很多學生投入 BIM,畢業後進入職場就不同了。這些新興設計者不會 CAD,或者說在CAD 的操作上不比 Revit 熟悉,這個時候兩個世代就開始會有衝突了。 另一個問題是,業主、設計單位和施工單位要的東西都不一樣,雖然是同一套圖,但要解讀的內容卻不一樣,而為了要滿足各方需求,實際上的工作就變成了三倍,這也是一個困難。但這個關鍵在於業主的理解有多少,也在於規範的制訂。」 趨勢不可逆 工程費沒問題 對話中談到了台灣燈會永續之環的工程費用,大家當然不免好奇,投入 BIM的費用是否能夠回收呢?面對這個犀利的問題,林建廷副理勇敢地回答:「這麼說好了,如果你把這個工作外包給李總,會charge多少費用?我沒有要大家回答,只是大家心裡會有一個底。對我們來說,BIM 是一個趨勢,也躲不開這個趨勢,而且又不可逆,那既然已經做下去,人也養在這裡,就是要去解決這些問題。至於工程費到底有沒有包括這些東西,如果把它當成公司本來每天就一定要支出的項目,營造廠發展 BIM 本身就需要這樣做,尤其在這個環境裡面,那就不用想太多了。既然已經變成必然的趨勢,利晉剛好也成立 BIM 的團隊,所以我們就自己做;如果真的委外去做的話,價格也應該不會太低。」 BIM技術深度 臺灣優勢 參加過好幾次對岸研討會的江志雲副理表示,臺灣在競爭力上是有其優勢的。「要用量體跟人比,那絕對比不過人家,但是我們能跟他比甚麼?要比深入度。我覺得台灣在技術上是有深入度的,應該要比腦袋裡的東西而非手上的東西。」 產業新趨勢 國際化利器 對於 BIM 未來的展望,李孟崇說:「BIM 最後能為這個產業界增值什麼?若是沒有幫助就只是換一個工具,那其實也可以不換。可能會有很多營建管理專家會丟下一句話:「所以你可以幫助什麼?你增值了什麼?」如果沒有,他就可以斷言之──花拳繡腿。」不過他也表示,這幾年下來,大家的努力已經讓這些專家們看見 BIM 實際上可以提供什麼樣的幫助、可以為工程增值些什麼。「這已經是現在和未來在走的趨勢了。」他斷言道。 「我認為 BIM 技術就像是讓我們營造公司有了新的引擎,或者是造飛機的技術,從第一代的戰機到第二代到第三代,現在談的可能是第五代的戰機。舉例來說,第五代戰機可能更快,可能更輕、更強,它可能可以隱形,那這對我們來說,可以做更多大型規模、更複雜的案子,可能可以做跨國、做協同作業,我們可以做更多這一類的事情。在以前做起來非常辛苦的事情,我們可以用 BIM 這個技術來跨越。我覺得往後應該是這樣的發展趨勢。」 然而,李孟崇也不諱言臺灣在 BIM 實務上的缺陷就是,相較於北美地區有50%的設計單位,以及 70%的施工單位都已經導入 BIM,臺灣的比例實在低太多。「我們在實務技術應用上已經跨過了很高的門檻,剩下來的事情就是如何去做更大的協同作業,怎麼去做國際化。國外隨便一個團隊都是數百人、數千人的規模,所以我們必須組合不同的專業,聯合起來做這件事情,善用在這樣的市場下做我們比較專精的工作,用這樣的方式來應對國際發展。」 想看完整的影片內容嗎?歡迎前往臺大土木系 BIM 研究中心網頁。 (本篇刊載於營建知訊377期60-65頁)
0 Comments
Leave a Reply. |
文章類別
發佈時間
March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