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尚賢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業界主動運用BIM趨多 上學期的夜間在職專班課堂上,有位在公家機關服務的同學分享說:「我們單位有一個工程招標案,並沒有要求說要用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但在評審會議上,每家來投標的廠商都說會應用BIM,且主動提案要應用BIM在此工程案」。可見有越來越多的廠商認為,如果讓人覺得沒有BIM 應用能力,很可能就會輸掉標案。而且,若能善用BIM 技術,的確也對工程的視覺化溝通協調與及早透過模擬解決問題等有很大的幫助,因此,有越來越多的廠商有能力也願意主動應用BIM 代表著產業的進步,應是個可喜的現象。 接著,這位同學問:「可是我們怎麼知道這些廠商的BIM 實力有多少?又怎麼對他們所提出的BIM 執行計畫進行比較評估?」這些都是很好的問題,也應是不少人會有的疑問,因此,筆者在此簡單地介紹目前有關BIM 成熟度(Maturity)的觀念與評量工具。 BIM成熟度概念定義
首先,先來理解BIM 成熟度的概念。在此參考文獻[1]中的討論,先定義BIM 能力(Capability)為執行BIM 任務或提供BIM 服務或產品的基本能力。因此,當提及一個團隊或組織具有什麼樣的BIM 能力時,指的是該團隊或組織應用BIM技術所應達到或超越的能力門檻,而此能力門檻通常會被分成幾級(例如初級、中級、或進階)。BIM 成熟度則是指在前述的BIM 能力分級系統裡,一個團隊或組織能夠以怎麼樣的能力程度(通常是介於能力門檻值間),來提供穩定品質的BIM 服務或產品。 我們可以從個人、組織、專案、甚至產業的不同尺度來看 BIM 成熟度。就個人而言,BIM 成熟度指的是個人在BIM 技術應用上的勝任度(Competence),目前針對不同的BIM 應用面向,尤其是BIM 工具應用,已有不少的能力檢定測驗與證書來協助評量個人的BIM 技術能力或BIM 應用勝任度。 成熟度評估等級 在產業的 BIM 成熟度方面,最有名的應算是英國的BIM 成熟度模型,將BIM成熟度分成從Level 0 到Level 3 的四個等級,其中Level 0 指的是點線面幾何模型的2D CAD 應用階段,Level 1 指的是物件模型的2D/3D CAD 模型應用階段,Level 2 指的是以3D BIM 技術達成協同合作的應用階段,也是英國政府要求所有公共工程自2016 年必須達到的階段,最後的Level 3 則是指工程生命週期所有資料進入全面整合管理應用之階段。 在組織的成熟度評估方面,讀者可以參考臺大BIM 研究中心編寫的「業主BIM實施方針之擬定指引(2015 版)」[2,3],在附錄A 裡有一份翻譯自美國賓州州立大學「電腦整合營建」(Computer Integrated Construction,CIC)研究團隊出版的「給設施業主之BIM 計畫指南」(BIM Planning Guide for Facility Owner)[4]中所提供的一份針對組織的BIM 成熟度現況評估表。此評估表針對組織內與BIM 能成功應用相關的不同面向,分為策略面、用途面、流程面、資訊面、基礎設施面、及人員配置面等,依0 到5 六個等級來評估成熟度,並分別對目標值與現況值進行設定與評估。例如在策略面裡的「BIM 目標」評估項,其項目說明為:「代表BIM 目標之特定工作項目」,而其成熟度等級之定義如下:
在專案的 BIM 成熟度評估方面,則可參考ARUP 與Atkins 這兩家國際知名的工程顧問公司所合作發展出來的BIM 成熟度量測工具[5]。此工具之發展乃參考前述的賓州州立大學的BIM 成熟度現況評估表[4],但針對一個專案中BIM 導入應用的不同面向,進行成熟度評估,以利彰顯BIM 的成功應用及協助找出還可以改進的地方。它目前考慮的面向除包含專案(Project)整體BIM 成熟度的評估,也允許各個專案在各專業分工面向,例如:建築(Architecture)、結構(Structural)、機械(Mechanical)、電力(Electrical)等,甚至在應用面向,例如橋梁(Bridges)、隧道(Tunnels),進行BIM 成熟度評估,只是使用者必須自己增訂該特定面向之評估項目。此外,此工具基本上還是延續前段所述的0 到5 的六個成熟度等級,並分別對目標值與現況值進行設定與評估。 有了前述的 BIM 成熟度觀念與相關的一些評估工具,就比較好回答同學所提出的問題了。首先,如果廠商們能誠實且認真地以賓州州立大學針對組織的BIM成熟度所發展的現況評估表來進行自我評估,並願意提供評估的結果,我們(業主)就能有些基準來判斷出廠商的BIM 實力有多少,並加以比較。這裡有兩個前提,第一個是廠商的自我評估是真實且正確的,第二個是評估結果的取得。第二個前提應較容易達成,畢竟業主常有辦法要求廠商配合,但第一個前提就難以確保能成立了。因此,業主要能精準地判別廠商的BIM 實力並不容易,只能從廠商自行揭露的一些公司內部訊息及其應用BIM 技術之成效履歷資料來進行判斷。 提升應用深度與廣度 然而,業主想對廠商所提出的 BIM 執行計畫進行比較評估則簡單得多了。業主可以利用ARUP 與Atkins 所合作發展出來的BIM 成熟度量測工具,先針對專案所欲達成的BIM 成熟度目標值進行確認,然後也要求廠商對他們自己在此專案的不同面向中預訂且有能力達成的BIM 成熟度進行評估。如果廠商的各項擬達成的成熟度值皆高於業主的期望值,就表示此廠商所提供的BIM 服務應能滿足業主的需求,且不同廠商間的差異也能看得出來。據筆者所知,當初這兩家公司想發展這樣的評估工具,多少是因為市場上有越來越多的廠商都向業主表明能提供BIM服務,但因業主很難判斷這些服務之間的差異,就容易被價格而非價值牽著鼻子走,而產生劣幣逐良幣之情形。有了這樣的評估工具,不同專案的BIM 應用深度就有了比較的基礎,業主也可以更清楚地表達出對專案執行所需要或期望的BIM應用深度,有利建立業主與廠商間的良好共識。當然,在專案進行中乃至於結案後,業主與廠商也都可以持續地利用此類評估工具找出還可以改善進步的地方,以利專案在BIM 應用的廣度與深度上的持續提昇。
轉載自營建知訊第409期頁61-64
0 評論
發表回覆。 |
文章類別
發佈時間
March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