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BIM研究中心
  • 首頁
  • 關於BIM中心
    • 組織成員
    • 歷年活動
  • BIM專欄
    • 營建知訊列表
  • 出版/媒體
  • 教育活動
    • 年度訓練計畫
    • 學員回饋
    • BIM for Owners
    • 訓練活動
    • 研討活動
    • 開放式課程
  • 相關連結
    • 合作夥伴
    • 國內外 BIM 網站
  • 聯繫訊息
  • FB粉絲頁
  • 台灣BIM聯盟
  • 營建知訊列表

[營建知訊轉載]BIM發展  衝擊現行建築體制 郭榮欽  (2011.12)

12/30/2011

0 評論

 
郭榮欽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
 
 
BIM崛起  莫可等閒視之
最近資訊界在「雲端計算」(Cloud Computing)的議題上,有加速升溫的現象,光看軟體巨頭如Microsoft、Google或IBM,以及硬體大廠的產品線調整等動作頻頻,就可以嗅出「山雨欲來風滿樓」之勢。新的科技、新的思維,小則帶動一時風潮,大則撼動制度,左右文化發展,影響深遠,不容小覷。建築業界最近亦因BIM(建築資訊模型)新觀念(許多人認為是新工具)的崛起,掀起了一波波漣漪,值得關注;BIM技術若僅止於工具的進步,背後沒有嚴謹的理論基礎,最後自必隨使用工具者運用它的態度與能力而呈現不同的樣貌,但顯然全世界許多工程界專業人士的反應並不止於此,確實不可等閒視之。
BIM這個術語起源於Autodesk為其AEC工具軟體的一系列產品線(例如Revit)之發展特性而取的行銷用詞,但這個術語所自然引發之工程運作模式變革的省思,恐怕是命名者始料未及的。不可諱言地,這個術語名稱取得恰到好處,可謂理論與實務兼容並蓄,很快地就凝聚其他工具軟體大廠空前的共識與跟進,同時也喚醒營建業界長期對理想之工程運作模式的意識,其背後蘊涵的技術發展,牽連對工程實務之運作模式與程序的因應,在「利益最大化」、「效能最佳化」的普世價值追求下,會如何繼續演繹推展,恐怕不是軟體廠商或現有的產業文化與制度能輕易左右與框架的。
《三國演義》一書開宗明義第一回提到:「話說天下大勢,分久必合,合久必分...」,這句話或許可以做為目前「雲端計算」及BIM技術發展態勢的寫照。資訊科技長期在集中式與分散式資料管理技術間分分合合演進著,從Mainframe的集中到個人電腦的分散,現在又演變成集中透過寬頻網路及虛擬主機提供服務的趨勢。當然,造成分合的因素不會只有一樁,自有其時空背景相互牽引的關聯性,將來繼續演繹下去也可能又以「分」為主流,歷史似乎持續在上演著分合的循環大戲。
近年來BIM技術的崛起,好像也應驗著工程發展史分合的定律。宋朝蘇軾《思治論》文中提及:「...擇工之良者而用一人焉...」,即指由一位匠師肩挑設計製圖、預算、施工管理等各種職能,率領各工班完成一件建築工程的社會狀況。近代工程規模愈大且技術專業分工愈精,整個工程的運作歷程除了拆分成規劃、設計、施工、營繕等階段外,建築物結構體與維生系統亦都各有專業分工,在設計與施工過程中,各專業分工仍需作橫向的整合與協調,衍生許多工程資訊的傳遞、交換、溝通與整合的界面管理問題,其結果誠如土木水利季刊99/10之BIM專輯中『BIM概說與國內推行策略』(郭榮欽、謝尚賢)一文述及,工程效率折減、品質缺失與無謂的變更損失在所難免。
 
資訊擬真深化  另一波革命
從圖一可以看出,BIM的發展雖然是起源於資訊技術充分介入以協助改善工程圖說載體,但由於工程資訊擬真的深化必然同時撼動整個工程產業的運作模式,這儼然是工程界另一波的革命性活動。
圖片
圖一 從「工程製圖」和「資訊技術」的演繹過程來看BIM發展
依Wikipedia對BIM的定義來看,理想的BIM實踐,強調工程生命週期的資訊集結與運作過程,也就是BIM在規劃設計建模初期就盡可能納入施工者,甚至營運者的意見,例如採取IPD(Integrated Project Delivery:整合型工程交付)作業模式;換句話說,BIM不再是傳統3D只建成完工後的模型而已,它必須蘊涵施作的過程資訊,甚至工程數量與成本估算等,更要進一步地考慮設施設備管理在模型運作歷程中介入的適當時機。假如純粹從目前的資訊技術與軟硬體進展情形來看,從BIM工具軟體的功能不斷增強,以及API研發彌補了客製化的需求,再加上雲端計算與高效能繪圖主機促進BIM模型資訊集中的可行性等,我們應可樂觀預見,要充分發揮前述的BIM理想已不遠了。屆時,大家不難意識到:這樣的發展,在我國現行的建築制度下,是否可能?
我國「建築法」第 13 條與「建築師法」第 19 條中,明確規定建築物設計人及監造人為建築師,建築物結構及設備等專業工程部分,除五層以下非供公眾使用之建築物外,應由承辦建築師交由依法登記開業之專業工業技師負責辦理,建築師並負連帶責任。台北市柏基建築師在網路上所寫之「BIM 時代來臨的前夕」一文,及其在100/03/06台北市建築師公會年會的演講稿「建築師如何迎接 BIM 時代的來臨」,其中許多論述確屬真知灼見,令人佩服;他以本身是建築師的立場,在法令賦予建築師設計監造總責的天職下,衍生「BIM代理服務」新興行業的概念應該不無可能,臺灣至今仍偶聞借牌施工與借牌設計的現象,有政策就有對策,將來針對BIM發展會出現什麼樣的對策應該都不足為奇。但比較值得深思的是,BIM的推展應該會跟著電腦軟硬體的演進,而朝向資訊更為擬真,以及和工程實體施作進程更同步的境界與時俱進,這隱含在建築過程中,會使得專業門檻相對降低,資訊也變得更容易理解與溝通,傳統營建過程直到施工時或竣工交付後才會發現的某些問題,則可以在設計初期依賴視覺化的充分運用而提早發覺,愈能提前擬真與掌握空間實體狀況,愈有調控工程成本與提升品質的能力,降低無謂的損失;因此,可以想見,業主自然會較期待承造者與營運者提早參與設計,而所謂建築師設計好再交付業主進行下一階段作業(例如委託BIM 代理服務單位)的作法是否務實,值得推敲。
 
新技術發酵  各家憂喜互見
乍看前述之IPD模式,相對於傳統工程階段及角色職責的壁壘分明而言,應該是往前跨了一步了,但仔細推敲,它還是屬於預設了舊框架的解決之道。如果BIM資訊模型視覺化技術與資訊同步掌控之效能持續地提昇,業主的專業門檻還會居高不下嗎?業主在整個工程中所扮演的角色與份量是否會改變?會不會演變成「業主大覺醒時代」的來臨呢?上述傳統工程階段及角色職責壁壘分明的情況都不會質變嗎? BIM技術顯然已在世界先進國家的政府間開始發酵,美國英國政府都已經有明確的政策,在未來五年內,將BIM導入公共工程的招標制度與管理制度中,韓國政府也積極在研擬政策中,中國CBIMS的標準制定也有了初步成果,反觀我國呢?政府是公共工程的大業主,BIM技術若在我國工程界持續升溫與發展,可以想見的是:建築資訊愈來愈走向擬真而透明,可能各家都有憂喜參半的思量吧。
 

轉載自營建知訊347期頁45-48
0 評論



發表回覆。

    RSS 訂閱

    文章類別

    全部
    中國工程師學會 工程雙月刊
    營建知訊

    發佈時間

    一月 2023
    十月 2022
    九月 2022
    八月 2022
    七月 2022
    六月 2022
    五月 2022
    四月 2022
    三月 2022
    二月 2022
    一月 2022
    十二月 2021
    十一月 2021
    十月 2021
    九月 2021
    八月 2021
    七月 2021
    六月 2021
    五月 2021
    四月 2021
    三月 2021
    二月 2021
    一月 2021
    十二月 2020
    十一月 2020
    十月 2020
    九月 2020
    八月 2020
    七月 2020
    六月 2020
    五月 2020
    四月 2020
    三月 2020
    二月 2020
    一月 2020
    十二月 2019
    十一月 2019
    九月 2019
    八月 2019
    七月 2019
    六月 2019
    五月 2019
    四月 2019
    三月 2019
    二月 2019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一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十月 2013
    九月 2013
    八月 2013
    六月 2013
    五月 2013
    四月 2013
    三月 2013
    二月 2013
    一月 2013
    十二月 2012
    十一月 2012
    十月 2012
    九月 2012
    八月 2012
    七月 2012
    六月 2012
    五月 2012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二月 2012
    一月 2012
    十二月 2011
    十一月 2011
    十月 2011
    九月 2011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首頁
  • 關於BIM中心
    • 組織成員
    • 歷年活動
  • BIM專欄
    • 營建知訊列表
  • 出版/媒體
  • 教育活動
    • 年度訓練計畫
    • 學員回饋
    • BIM for Owners
    • 訓練活動
    • 研討活動
    • 開放式課程
  • 相關連結
    • 合作夥伴
    • 國內外 BIM 網站
  • 聯繫訊息
  • FB粉絲頁
  • 台灣BIM聯盟
  • 營建知訊列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