隨需BIM的新可能 康仕仲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 土木工程學系BIM中心副主任 建築資訊建模(BIM)的價值已逐漸被業界認同,它不但可以促成協同作業的新模式,減少不必要的重複作業流程所造成的資源浪費,改善營建各階段的生產力,更能夠同步保存各專業於建築生命週期中所產生的重要資料。 BIM整合是艱辛工程 理想的BIM有一個先決條件,那就是無縫的資訊整合。然而無奈的是,要整合龐大複雜的營建資訊,其實無比困難。 營建產業從規劃、設計到施工,動輒五到十年,再加上進入營運階段後,整個生命週期更往往要超過五十年。資料要保存到五十年之久,談何容易?以資訊科技進步的速度,十年前製作的2D CAD模型檔案,就已經有可能無法開啟了,更遑論複雜的建築資訊模型。要在工程規劃初期就能預測到資訊技術的發展,達到整合良好的BIM模型,並讓建築生命週期的數十年間,都能有效的利用建築資訊,這幾乎是不可能的任務。再加上營建產業具有從業人員多、工種多、權責分工複雜的特性,要整合BIM技術,更是難上加難。 過去二十年間,筆者經常聽到專業人員每每在談到建築資訊時,總是不斷地強調整合的好處,但也會立即說起整合的難處,其中包含了誘因不足、使用資訊方法不同、建模軟體不同等。任何一個環節就足以導致資訊無法有效地使用。不禁令人質疑:究竟整合是否是一條不可能的道路?我們是不是該開始思考不同的方向? 圖一 整合的BIM(左)隨需BIM(右)比較圖轉載自營建知訊第408期頁73-75
1 評論
|
文章類別
發佈時間
三月 20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