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大BIM研究中心
  • 首頁
  • 關於BIM中心
    • 組織成員
    • 歷年活動
  • BIM專欄
    • 營建知訊列表
  • 出版/媒體
  • 教育活動
    • 訓練活動
    • 研討活動
    • 開放式課程
  • 相關連結
    • 合作夥伴
    • 國內外 BIM 網站
  • 聯繫訊息
  • FB粉絲頁
  • 台灣BIM聯盟

[營建知訊轉載]全英文CAD/BIM線上課程 工程教育南向 康仕仲、謝尚賢 (2018.03)

3/30/2018

0 評論

 
康仕仲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副教務長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這兩年政府力推新南向政策,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以下簡稱臺大土木系)也在教育部磨課師計畫的支持下,正製作四門全英文CAD/BIM課程,預計於中華開放教育平台上線,針對以越南為主的南向國家,輸出工程教育。
 
新興工程系列課程前進越南
此系列課程所正發展的土木工程CAD/BIM新興資訊科技導入工程之系列課程,目標市場先鎖定越南等以英語為學習主體的東南亞國家,包含印度、馬來西亞、巴基斯坦、菲律賓等國為主(如圖1)。這些多處於發展中的國家亟需各種工程人才,以利執行各項快速發展的工程專案。本計劃針對CAD與BIM之資訊技術與管理應用,利用電腦繪圖將工程資訊視覺化,不但能精準地表達各項工程思維,也能溝通空間相關資訊,堪稱跨團隊合作的利器。CAD早已取代傳統的尺規工程製圖,而近年來BIM數位化的模型建構、管理與應用,更是對工程生命週期中的各項作業進行精細的模擬,超越了時空限制,對工程有更好的掌握與整合,且能降低工程成本與錯誤,提升工程品質、效率與安全,也能回應現今工程對永續發展與節能減碳的要求。本系列課程將從工程繪圖,模型建立,到資訊模型管理,提供充分的知識與實作技能之教學。

深入瞭解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 2017年BIM技術優良獎 康仕仲、吳宗翰 (2018.02)

2/28/2018

0 評論

 
康仕仲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 教授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BIM中心  副主任
吳宗翰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博士候選人
 
 
 土木水利學會每兩年舉辦一次的BIM技術優良獎評選,自2011年起設置到2017年為止,已歷經過四屆的評選,在第四屆,也就是2017年的BIM技術優良獎評選中,共有9件申請工程案報名,其中有6件通過了於2017年8月2日舉行的初評,入圍複評決選;接著再經過2017年9月21日舉行的複評決選,進行激烈的現場簡報及詢答後,最後評選出3件申請工程案獲得入圍獎,以及3件申請工程案獲得優勝獎。
 本文將介紹此3件獲得優勝獎的工程案,分別是(依報名次序):信義 B7 住商大樓新建工程(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臺灣桃園國際機場第三航站區」委託設計及監造技術服務(台灣世曦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以及樹林區北84鄉道拓寬工程(柑城橋拓寬及其引道改建工程)委託規劃、設計及監造技術服務(林同棪工程顧問股份有限公司)。
 
施工階段導入BIM 提升效率及品質
【信義 B7 住商大樓新建工程】
 大陸工程股份有限公司的獲獎作品,突顯了建築工程生命週期內,細膩的整合與BIM的使用。工程位於台北市信義區信義路五段,為地上31層地下4層,結構型式為鋼骨構造的建築,其施工法為逆打工法,總樓地板面積約為25,900平方公尺。此案在提出申請時的工程進度為【施工中】,其BIM應用階段為【施工】。
 此申請工程案的重點是在施工階段導入BIM,以提升施工階段時的效率與品質,其導入執行成功的關鍵之一,是巧妙地將BIM穿插至既有的工作溝通流程(圖一),在不影響各介面之間的原本習慣的工作溝通模式下,有效地使用BIM技術讓整合作業品質穩定,並取代原本CAD繪圖作業,使在專案中的施工圖說包含建築軀體圖、結構軀體圖、機電整合圖等,直接由BIM模型出圖,圖說的執行效率均能符合現場要求之時程及歷次修改調整。

深入瞭解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BIM專業人力認證 制度待研議 謝尚賢(2018.01)

1/31/2018

0 評論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暨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主任
 
最近有越來越多的朋友與學生問我對BIM認證的看法,在此分享一些個人的思考與淺見,主要以幾個問題的自問自答方式呈現,還請各方先進不吝指導。
 
為何會有認證的需求?
隨著國內BIM技術應用日漸普及,工程業界對相關BIM專業人力的需求也自然快速增加,雖然目前越來越多的大專院校開始提供相關的課程與訓練,但畢竟此技術還不屬於基本必修訓練,且育才之速度看來仍遠不及業界之需求。於是,在企業端,尤其是一些需求及企圖心較強的企業,便自行辦理或委外辦理相關在職教育訓練培訓所需要的人力;而在個人端,則藉由自學或參加一些私人培訓機構或軟體廠商所提供的課程來學習此新技術。然而,目前大家對BIM技術能力培育的相關教育訓練課程之目標與內容,還在凝聚共識之中,並沒有一套可供依循的參考標準,加上各課程的品管不一致,因此,業界希望能透過認證來篩選從各式各樣的教育訓練課程中所培育出來的人才。對於教育培訓機構來說,若能因配合認證而發展出一套可方便教學的標準課程與教材,且有市場需求的認證,通常也會帶來教育訓練的需求,自然是樂觀其成。此外,業主單位(尤其是政府)為了確保BIM技術應用的人力與執行的品質,也會希望在合約中要求參與工程的BIM專業人力必須具備一定資格之證照。以上皆是產生認證需求的可能原因。

深入瞭解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歐盟BIM起飛 從公部門導入開始  周敬淳、謝尚賢 (2017.12)

12/29/2017

0 評論

 
周敬淳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歐盟公部門BIM導入手冊  引領營建產業發展
​

這波全球的營建產業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技術應用發展,可說是從芬蘭埋下的種子開始發芽,在本世紀初由美國政府加以灌溉而逐漸成長茁壯,接著由英國政府推動的五年計畫(2011-2016),逐漸在全世界開花結果。因其中許多新興國家都在亞洲的東協,再加上人口眾多,各種公共建設與建築營造方興未艾,BIM的應用也持續快速成長。但東協的各國政府還未能完全掌握此新技術應用的發展,以及明瞭政府應扮演的角色,因此尚未有明確的導入策略,也未制訂相對應的政策。
 
反觀歐洲,情況則相當不同,營建產業約佔歐盟整體 GDP 的 9%,產業僱員數達一千八百萬人,對歐盟經濟有顯著的影響。而當今歐盟正面臨著基礎建設老舊、氣候變遷、社會照護需求增加、經濟缺乏成長動能、預算受限等挑戰,如何提高營建產業的成長動能,顯得至關重要。因此, EU BIM Task Group 於今年 7 月發布歐盟公部門BIM導入手冊(Handbook for the introduction of 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ling by the European Public Sector),供大家下載使(http://www.eubim.eu/handbook/),目標為提供政府與公部門(public construction clients)足夠的專業知識,以領導營建產業供應鏈的發展,進而提升整體競爭力,促進經濟成長。

深入瞭解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 建構臺灣BIM維基知識平台 郭榮欽(2017.11)

11/30/2017

0 評論

 
郭榮欽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 執行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兼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建築系兼任副教授
 
 
BIM技術應用  兩個難題待解

自從BIM技術崛起後,工程業界除了對既有軟體工具持續努力深化其應用技能外,也開始發現它確實能為工程實作帶來傳統所未有的一些優勢。但不諱言的,有幾個亟待解決的問題,相信一直盤旋在業界有志於引用BIM而寄望能達更理想境界的工程專家們的心中,BIM融入工程實務的作業流程如何改造就是一個問題,而BIM在整個建築物生命週期中運作的非幾何資訊處理,也是一個懸而未決的困難問題。

一、BIM資訊的特性
  1. 以工程專案為核心的角度來看 
    一件工程專案在冗長生命週期中所含的資訊,包括表達建物實體的靜態資訊及描述歷程的動態紀錄資訊,相當龐雜,其中有幾何資訊,以及和幾何元件相關聯的非幾何資訊,也有未直接關聯但與專案有關之文件資訊(例如施工規範或說明書等),這裡面也不乏幾何與非幾何文件資訊,有些資訊是和工程進行的里程碑(Milestone)綁在一起的,有的資訊在簽定合約書時與附屬文件綁在一起,需遵循一定的法律效率,這些資訊是隨合約被訂定的時間點凍結,而另有許多資訊是隨工程進行(或隨長期使用營運管理的進行)與時俱進。簡言之,與工程專案進行中構成具參考價值的資訊,有些必須用嵌附(Embeding)的方式與該指定專案建立其關聯關係,有些則適合採取繫接(Linking)的方式構成和專案間關聯的參考關係。

深入瞭解
0 評論

[營建知訊] 應用BIM於橋梁施工之初步探討 許皓威、簡維廷、周敬淳、柳儒錚、謝尚賢 (2017.10)

10/31/2017

0 評論

 
許皓威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電腦輔助工程組碩士生
簡維廷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電腦輔助工程組碩士生
周敬淳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 專案經理
柳儒錚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 專案協理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塑模需求日增  實際案例偏少
近年來,國內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應用在建築領域上的成熟度越來越高,而在橋梁或是道路等基礎建設工程領域上,仍有很大的發展空間。目前BIM應用在建築相關的案例上較多,解決方案也較完備,儘管產業界對於道路橋梁等基礎建設之資訊塑模需求與日俱增,但道路橋梁的案例卻偏少,且多以設計端為主,而現有的道路橋梁塑模工具也較不完善。近來,臺大土木系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簡稱臺大BIM研究中心)很榮幸有機會與利德工程股份有限公司進行產學教育合作,以實際案例探究在橋梁施工中應用BIM技術的可行性,並評估BIM應用所帶來的效益。
BIM技術提供工程團隊的資訊是以資訊塑模為核心,再分享至工程中的每個角色。如此一來專案團隊間能夠有明確的視覺化媒介進行討論,改善以往透過2D圖紙溝通容易產生之誤解與缺漏,進而避免後續可能產生之衝突;除此之外,BIM也能提供數量估算、施工進度模擬(4D)和成本預估,提升工程專案對人力和物料的掌控。

深入瞭解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 綠建築規範自動化計算 BIM技術應用 許舜翔 陳以文 謝尚賢(2017.9)

9/29/2017

0 評論

 
許舜翔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碩士生
陳以文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顧問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推廣綠建築 計算需求日增

隨著環保永續意識的抬頭,營建產業也不得不與時俱進,大力推廣綠化、循環利用等概念,以達節能減碳之目的,即所謂的綠建築。綠建築在台灣已行之有年,除了符合各國營造產業在綠建築之推行潮流以外,近年更推出了以綠建築標章換容積獎勵的條款,因此增加了許多綠建築計算的需求。然而,在有限的時間與預算之下,建築師較難兼顧到設計與綠建築。
 
BIM導入綠建築 輔助設計作業
​

隨著科技的進步,資訊工程成為現今最熱門的產業之一,許多其他產業也開始結合電腦資訊的技術,來提升自身的效率或是產能。順此潮流,營造業亦導入了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概念與技術,利用資訊模型的優勢,來輔助設計溝通及優化協同作業,甚至是進行規範檢核這類繁瑣的工作。以人工作業來說,依規範及自身設計來整理所需的資訊,其中或許會有額外作圖計算的部分(例如產出外周區域標示圖),待完成之後,再將整理好的數據套入相關的公式內,便能得到結果。那些「所需的資訊」,若早已包含於模型中,則可以讓電腦來擷取這些資訊進行運算,亦可以協助作圖。如此一來,便能夠於設計時,及時地反應設計結果以供修正,因而省去反覆計算造成的麻煩。

深入瞭解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 再談COBie(下)郭榮欽 (2017.8)

8/31/2017

0 評論

 
郭榮欽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兼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兼任副教授

萃取BIM塑模軟體  四種工具
由於COBie的竣工交付檔案目前以電子試算表為主,若塑模軟體能在自身環境下直接萃取COBie所需之電子試算表檔案,應該更為方便。Revit軟體本來就有「明細表(Schedule)」的功能,此明細表架構等同於試算表,Autodesk 在Revit 2014年版,為因應業界需求,以「明細表」為基礎開發出COBie Extension的增益集(Add-In)工具,支援直接匯出COBie之電子試算表檔案,並提供較細緻之元件參數映對的介面功能。旋即在2015年,推出「BIM Interoperability Tools」套裝工具,旨在擴大全面性解決BIM在資訊交付操作性的需求。主要有下列四種工具:

1. COBie Extension –— 屬Revit 的Add-In(增益集)外掛工具
  • 可在 Revit 的專案檔案內建立及映對COBie參數、修改COBie參數值、以及將COBie資訊匯出成電子試算表檔案。並可儲存上述映對操作程序,供未來其他類似工程專案引用,大幅減輕重複性操作。
2. Classification Manager –—  屬Revit 的Add-In(增益集)外掛工具
  • 對 Revit 模型元件進行分類編碼的映對作業(包括美規的Uniformat、Masterformat、Omniclass及英規的Uniclass)。
  • 可導入本土常用分類編碼(基本上任何對模型元件有分類需求及對應關係的編碼皆可適用)。例如:工程階段的PCCES綱要編碼,以及營運階段資產管理所需要之「財物標準分類」DGBAS編碼。
  • 包括「空間」與「設備」,都能透過此分類編碼的映對作業,將吾人後續想處理的作業,包括工程期間的4D、5D應用,或營運使用期間的資產管理,做有效的分類歸納。


深入瞭解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 再談COBie(上)郭榮欽 (2017.7)

7/31/2017

0 評論

 
再談COBie(上) 

郭榮欽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執行長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兼任副教授
         國立臺灣科技大學 建築系兼任副教授
 
短短五年  COBie獲國際認同
 

在2002年BIM術語出現後,2005年12月,美國即成立一個專門為促進BIM發展而制定國家建築資訊模型標準(NBIMS)的團隊。其中一個小組的任務就是透過BIM的實踐,試圖在工程專案的設計與施工階段,擷取能供竣工移交到營運、維護及資產管理階段所需的資訊,這就是COBie(Construction Operation Building Information Exchange,施工營運建築資訊交換)的由來。美國太空總署(The National Aeronautics and Space Administration,簡稱NASA)和白宮科學技術政策辦公室(White House Offic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 Policy,簡稱OSTP)從2005年開始提供這個COBie研發專案的前兩年補助款。國家建築科學研究所(National Institute of Building Sciences,簡稱NIBS)的設施維護和營運委員會(The Facility Maintenance and Operations Committee,簡稱FMOC)組成一個專案團隊,成員包括設計師、建築商、業主、試俥代理商,以及軟體公司等,共同研商從工程施作期間到移交給營運所需的資訊交換的要求,可見美國政府對此標準建立的重視程度。從2005年到2009年的短短五年之間,COBie已從最初的構想成長為全球商業軟體中所共同遵循實施的國際公認標準。
Click here to edit.

深入瞭解
0 評論

[營建知訊轉載] 基地綠化量估算  BIM創造新機會  周敬淳、謝尚賢(2017.6)

6/30/2017

0 評論

 
周敬淳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BIM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系主任兼BIM研究中心主任
 

輔助綠建築設計  實例應用  
 
    為響應當今人類致力於發展永續工程,臺灣於1999年建立EEWH系統,朝更有效率的運用資源、保護人類健康,以及降低對環境之衝擊等目標努力。此系統透過生態、節能、減廢、健康四面向,評估一棟建築物的綠建築性能表現,共涵蓋九大指標。本專欄在2014年10月亦曾簡單地討論BIM如何協助建築師及工程師達成綠建築的設計與建造[1]。本文在此介紹兩個應用BIM輔助綠建築設計的研究案例,皆以綠化量指標作為研究對象,但從不同的面向切入輔助設計流程,分別以法則式規範檢核,以及性能式估算的方式評估綠化量。希望能藉此二案例,進一步展示BIM在綠建築的應用,不僅可以輔助現行設計模式,還可以開創出更貼近實務的新設計模式。
 
計算CO2固定量  評估綠化量 
綠化量指標評估對象為建築基地綠化植栽對CO2流量的影響,主要目標為提高建築在其生命週期(約40年)中,周遭綠化植栽自幼苗開始成長對環境的貢獻量,並以此作為評估基地生態的「量」。估算概念採用某類型植栽(大小喬木、灌木等)的栽種面積,乘以該類型植栽單位面積的CO2固定量,以此獲得總CO2固定量。不同使用分區的用地,採用相應的固定量基準值,且對栽植原生或誘鳥誘蝶的品種者給予優惠。
 
公式變數多  計算耗時耗力
 
綠建築評估手冊[2]運用一系列計算公式,估算綠化量得分。為了降低設計者的工作負擔,手冊中儘量降低計算的複雜度,以在工作效率與量化精確性之間求取平衡。儘管如此,整體來看,計算綠化量指標仍需使用達16項變數,且公式中多為求和計算,設計者需依照平面設計圖,區分可綠化以及不可綠化的區域,計算綠化面積,並依照設計栽植類型挑選適當的參數,逐一代入公式進行估算與加總,過程耗費許多工時;若遇到設計方案變更,則重新計算更是耗費人力。

深入瞭解
0 評論
<<上一步
轉送>>

    RSS 訂閱

    文章類別

    全部
    中國工程師學會 工程雙月刊
    營建知訊

    發佈時間

    一月 2019
    十二月 2018
    十一月 2018
    十月 2018
    九月 2018
    八月 2018
    七月 2018
    六月 2018
    五月 2018
    四月 2018
    三月 2018
    二月 2018
    一月 2018
    十二月 2017
    十一月 2017
    十月 2017
    九月 2017
    八月 2017
    七月 2017
    六月 2017
    五月 2017
    四月 2017
    三月 2017
    二月 2017
    一月 2017
    十二月 2016
    十一月 2016
    十月 2016
    九月 2016
    八月 2016
    七月 2016
    六月 2016
    五月 2016
    四月 2016
    三月 2016
    二月 2016
    一月 2016
    十二月 2015
    十一月 2015
    十月 2015
    九月 2015
    八月 2015
    七月 2015
    六月 2015
    五月 2015
    四月 2015
    三月 2015
    二月 2015
    一月 2015
    十二月 2014
    十一月 2014
    十月 2014
    九月 2014
    八月 2014
    七月 2014
    六月 2014
    五月 2014
    四月 2014
    三月 2014
    二月 2014
    一月 2014
    十二月 2013
    十一月 2013
    十月 2013
    九月 2013
    八月 2013
    六月 2013
    五月 2013
    四月 2013
    三月 2013
    二月 2013
    一月 2013
    十二月 2012
    十一月 2012
    十月 2012
    九月 2012
    八月 2012
    七月 2012
    六月 2012
    五月 2012
    四月 2012
    三月 2012
    二月 2012
    一月 2012
    十二月 2011
    十一月 2011
    十月 2011
    九月 2011

提供者 使用自訂式範本建立您的專屬獨特網站。
  • 首頁
  • 關於BIM中心
    • 組織成員
    • 歷年活動
  • BIM專欄
    • 營建知訊列表
  • 出版/媒體
  • 教育活動
    • 訓練活動
    • 研討活動
    • 開放式課程
  • 相關連結
    • 合作夥伴
    • 國內外 BIM 網站
  • 聯繫訊息
  • FB粉絲頁
  • 台灣BIM聯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