魏嘉盈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BIM研究中心專任助理
張國儀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BIM研究中心出版平台總編輯 近年來,業界對BIM的認識逐年高漲,連帶也提高了BIM應用之廣泛程度,因此BIM在各工程領域中的不足之處也漸漸浮出。英國NBS(National Building Specification)自2010年以來共發表了九次對英國國內建築、測量以及營建專業人員之線上BIM問卷調查[1]。從該問卷可明顯看出BIM產業在英國的發展情形與狀況,並可讓業界參考未來的重點發展方向與須解決之問題。過去台灣並無針對國內產業的BIM調查報告專刊,因此台灣BIM聯盟決定由今年度展開BIM產業調查,以了解業界與夥伴會員對BIM之應用程度,並從中更聚焦於當前眾人所關注之議題。 筆者將問卷內容整理分析,彙整於本文中,供各方參考目前產業界實際遭遇之BIM困境,希望能藉此探討可能之解決方案,並釐清未來之發展方向。 問卷受訪者背景調查 本次產業調查問卷目標為整合營建相關產業導入BIM之程度與應用方向,並找出期望發展之方向。本次產業調查問卷所回收之有效問卷共67份,填寫問卷之專業人士均為土木相關產業之主管。該問卷之業別佔比以營造公司為最多,共佔32.8%,而工程顧問公司為佔比第二,佔23.9%,其他參與的產業別,包含政府單位、建築師事務所、景觀設計事務所、機電工程公司、BIM服務公司、資訊服務公司、建設開發公司、教育研究單位、園藝技師事務所、測量儀器公司與廢水處理公司等,共13類工程相關產業參與本次調查(圖一)。
0 評論
柳儒錚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BIM研究中心 專案協理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系主任兼BIM研究中心主任 「透過案例演練學習BIM」系列叢書 更加完備 早在「臺大土木工程資訊模擬與管理研究中心」(以下簡稱臺大BIM中心)成立之初,就與Tekla Structures代理商歐亞電腦保持密切合作,也因此促成了2014年臺大BIM中心與Tekla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成為臺灣第一個授權認證中心,因而開啟了本教材的發展契機。「透過案例演練學習BIM」的系列叢書,一路以來出版過:基礎篇(建築)、機電篇、應用篇、元件篇,尚缺結構相關教材。市面上也僅有教授軟體指令操作的書籍,對於學校學生及結構領域的從業人員來說,想了解結構相關BIM的入門資訊缺乏一套合適教材。在這樣的機緣下,有了「結構篇」的出版,同時使「透過案例演練學習BIM」系列叢書更加完備。 圖一 臺大BIM中心與Tekla公司簽署合作備忘錄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為BIM而BIM 常見「務虛不務實」 時間過得好快,臺大BIM中心這個月要慶祝成立十週年了。記得中心剛成立時,大家對BIM並不是很瞭解,軟體工具遠不如今日成熟,發展趨勢也還不算是很確定,因此大多數的人都是持保留與觀望的態度,只有少數的先行者、有遠見與想法的領導者、還有因工程規模太大及太複雜而不得不應用的拓荒者,加上學術界少數對此新技術研發及應用有興趣的老師與學生,一同在BIM應用的道路上一起不斷地學習、觀摩切磋、導入應用、研討反思,逐漸讓更多的人看見BIM帶來的幫助與效益,加上世界上應用BIM的潮流趨勢已成,終於進展到今日風起雲湧與蓬勃應用的局面。 然而,就在大家推動或應用BIM技術的思維越來越由Why(為什麼)轉變為Why not(為什麼不)的時候,我們看到越來越多的工程專案要求應用BIM,卻也聽到越來越多掉入「為BIM而BIM」陷阱的例子,讓人不免憂心,這樣的發展若持續下去且擴大,不僅將會侵蝕過去多年所累積的BIM推廣應用成果,也會讓臺灣的BIM發展陷入一個「務虛而不務實」的不健康環境中,無法繼續進步。 首先,我們先來定義什麼是「為BIM而BIM」。簡單地說,就是在BIM的應用只是為了彰顯BIM技術本身,或只是為了應付合約中的要求,但實質上對工程實務本身並無明顯助益,或甚至造成阻礙。例如,在BIM的應用執行過程,只是一味地要求模型的視覺擬真度,卻不知道或枉顧投入這麼多的時間與人力資源並不能為工程本身帶來等值的效益。BIM技術提供的是,在虛擬空間讓我們可以自由地模擬與採排實務工程中的各種情境,以利提早解決各專業分工的協同整合問題,確保工程能如質如期且安全地順利進行。我們應隨時提醒自己,在虛擬空間中的所有BIM作為,都是為了輔助我們在實體空間中進行的工程作為,因此除了務虛,更要務實。 我們可以怎麼做來避免掉入「為BIM而BIM」的陷阱呢?以下提供一些個人淺見,供大家參考。 許舜翔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專任研究助理 潘瑀涵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專任研究助理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亞洲7所頂尖大學合辦學術交流 由來已久的KKHTCNN研討會,於今年10月24-25日再度由KAIST(韓國科學技術院)在韓國大田舉辦,秉持著始終如一的初衷,鼓勵來自亞洲區大學的研究生們參與學術發表和投稿;而臺大土木系謝尚賢主任亦領軍前往共襄盛舉。會議名稱的每一個字母分別取自於下列各大學的英文名稱首字母: Kyoto University(京都大學) Korea Advanced Institute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韓國科學技術院) Hong Kong University of Science and Technology(香港科技大學) Tongji University(同濟大學) Chulalongkorn University(朱拉隆功大學) National Taiwan University(國立臺灣大學) National University of Singapore(新加坡國立大學) 在工程的施工階段中,查驗作業是影響工期以及施工品質的重要因素,倘若查驗作業進行得不夠全面及謹慎,施工錯誤的部分將延至未來才會被發現,輕則影響後續階段的作業,錯誤部分須重新施作,致使工期延長;重則降低施作品質,成為工程的安全隱憂。
目前我國的工程查驗,大多在工地現場以傳統的人工方式進行,品管人員通常使用所配備的施工圖紙、查驗表、捲尺來進行量測、清點和比對,再透過筆和相機來進行記錄。然而,工程施作的項目與數量眾多,以目前的查驗方式來進行全面性的檢查,需耗費不少時間,因此在查驗進行時,有時會依據經驗判斷、目測或是抽樣等方式來加快作業的進行,才得以讓工程順利繼續。也就是說,目前傳統查驗方式的效率,多少影響品質管理的有效性。 2019年台灣BIM聯盟Q2論壇,於7月3日假大坪林聯合開發大樓15樓國際會議廳舉辦(圖一)。Q2論壇依照傳統舉辦了學生成果展,但較為特別的是,此次台灣BIM聯盟與財團法人台灣建築中心合作,首度舉辦BIM人才媒合活動,邀請11家廠商設攤,並輪流上台說明公司願景,提供正要踏出校園進入社會的莘莘學子一個求職方向。此外,聯盟也為前來展示研究成果的學生製作簡介影片,於開幕前在會場播放,增添熱鬧氣氛之餘,也大大吸引了與會者的注意。 圖一 台灣BIM聯盟Q2論壇開幕式嘉賓合影 此次參加論壇致詞的貴賓有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王安強副所長(圖一中、圖二)及台灣建築中心許世杰執行長(圖一左三),對台灣BIM聯盟的支持與重視,令人感念在心。Q2論壇活動於臺大BIM研究中心謝尚賢主任開場後正式揭幕。 業界廠商踴躍參與人才媒合 參與此次人才媒合展之廠商共有11家,類型涵蓋了營造公司、資訊公司、工程顧問公司、科技電子公司及建設公司等,詳列如表一: ■SGS國際檢驗公司 本次人才媒合展中,較需要特別介紹的應屬SGS國際檢驗公司及新加坡科技電子公司(台灣分公司名為新科工程電子)兩家廠商。SGS聽來耳熟能詳,堪稱全球最獲信賴的檢驗公司,集團旗下共有9萬5千名員工,在全球各地共有超過兩千個辦公室及實驗室,在台灣也已有超過66年的歷史,擁有3千1百名員工。SGS與BIM之連結始於其集團於2018年入股Vircon雲建有限公司,而雲建的前身為香港理工大學建築虛擬模型實驗室(CVP Lab),也是香港最早成立的專業BIM研究及諮詢團隊。此次參與人才媒合展,也是希望在目前BIM領域求才若渴的階段,能招募到符合能力要求之新血,投入日益茁壯的BIM產業(圖三)。 圖三 SGS國際檢驗公司人才媒合攤位及人員 ■新加坡新科工程電子公司 新科工程電子公司則是新加坡上市公司,市值超過82億美元,是同時名列穆迪與標普3A等級的優良公司,其在全球24個國家中,共有100多家子公司與聯營公司。主要業務為國防指管通情監偵、衛星與衛星通訊、交通事業、公共安全與防護,以及企業資通訊整合。而台灣分公司則主要以捷運及機場之資訊系統、電子收費、營運與行控系統,以及建築弱電系統為主要業務。其實績包括了台北、台中、高雄捷運之列車顯示系統、月台門系統、通訊系統,以及桃園機場之中央監測系統、維修管理系統、通訊系統等。此外,台灣大車隊之衛星派車系統也是新科工程電子之業務。而此類系統正是打造智慧城市不可或缺的要素,也與BIM息息相關。 此外,聯盟新會員豐譽營造也參與此次人才媒合,獲內政部評定為甲級優良營造,且施工作品獲得台灣建築金質獎及全國首獎。豐譽營造之工作理念為透明、信任、自主,清新與嚴謹之風氣,為營建產業十分出色之公司(圖四)。 圖四 聯盟新會員豐譽營造 另外一家聯盟新會員則是東建工程,其主要業務為工程專案管理及營建管理,曾負責協調與監督台北101大樓減震阻尼器之安裝、陶朱隱園耐震監督及施工顧問、廣慈博愛園區公共住宅之營建管理、台北市災害應變中心大樓之專案管理與施工監造,以及台電香山風力發電之土建工程及風力機塔設計檢核等,為一家專業技術實力堅強之公司。 參與本次論壇人才媒合活動廠商,個個臥虎藏龍,也各擅勝場,當日會場交流熱絡、氣氛熱烈,無論廠商與學生都有十分正面的反映及回響(圖五、六、七)。 圖五 人才媒合活動現場,交流熱烈。 圖六 人才媒合活動現場,廠商與學生相談甚歡。 圖七 人才媒合活動,另備有會談室供廠商與學生深談。 學生研究成果展,涵蓋當下備受矚目議題 本次有來自臺灣大學、成功大學、台灣科技大學、大甲高工,以及高雄科技大學,共12組學生前來論壇展示其成果,詳列如表二: 本次學生研究成果展集結國內5所大專職校,共有12個團隊前來展示,北中南三區各有學校參加,豐富性相當高。研究範圍涵蓋人工智慧(AI)、資料庫設計、演算法、虛實空間技術整合(AR/VR/MR)等,皆屬於目前受到極大矚目的研究主題(圖八、九)。 圖八、圖九 學生展示並說明研究內容 頒獎前三名學生 論壇成功開展交流管道 此次學生研究成果展示比照前幾次活動,提供點數給學生以外之與會者,在參觀後若認為該組學生之研究成果令人讚賞,便可在其攤位上給予點數以茲鼓勵,並於論壇閉幕儀式時,頒獎給獲得最多點數之前三組學生(圖十)。而此次獲得前三名的學校及學生分別是: 第一名 大甲高工 王昱雄、許菀真、韋大仲、洪妤萱 第二名 國立臺灣大學 施珮蓉 第三名 國立成功大學 陳俊瑋 圖十 本次學生成果展第一名由表現優異的大甲高工奪下 2019台灣BIM聯盟Q2論壇在一片熱絡的氣氛中圓滿落幕,此次無論是前來探詢人才的廠商或是參展學生,都展開了不同於以往的交流管道,令人對未來的發展更加充滿期盼。 轉載自營建知訊第439期,頁66-73。
周敬淳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BIM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郭韋良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博士候選人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先進電腦輔助技術應用於營建工程 「2019 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mputing in Civil Engineering」(簡稱i3CE 2019)於6月17 至 19日在美國亞特蘭大舉行,由臺大BIM研究中心主任謝尚賢教授帶領中心專案經理及學生一同參加。i3CE是由美國土木工程師學會(ASCE)所舉辦的國際研討會,ASCE於1852年成立,是歷史最悠久的國家專業工程師學會,與其他國家共65個土木工程學會簽有合作協議。 此次i3CE 2019國際研討會之論文數量有230篇左右,議題包括了學術範疇及營建工程之實際執行,重點聚焦於如何運用先進的電腦輔助技術於營建工程上,其範疇涵括規劃,設計、施工及營運階段,本次重點議題包含:
郭韋良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生 董自然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專案經理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2019年5月,臺大BIM研究中心主任謝尚賢教授帶領學生出訪加拿大參加由阿爾伯塔大學(University of Alberta)主辦之「營建自動化與機器人國際研討會」(International Symposium on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in Construction;ISARC 2019),在營建資訊的自動化與機器人應用上進行深入的觀察。本次ISARC與 「Modular and Offsite Construction(MOC)Summit」,以及「International Conference on Construction and Real Estate Management」(ICCREM)共同舉辦,參加人數眾多,包括許多國際學者專家,而來自台灣的出席者也不在少數(圖一)。 圖一 來自台灣的出席者合影 2019 ISARC在班夫(Banff)舉辦,會議日期自5月21日至5月24日,為期4天。議題的內容包括:
營建自動化 本次研討會主軸為「Industry 4.0 for Resilient Urbanization」(工業4.0的韌性城市),會議發表包含許多目前討論度極高的議題,像是無人飛行載具技術、無人地面載具技術 ,機器人技術,機器人路徑規劃等。而這些領域的發展則應用於工地的管理監控,或是藉此發展智慧工地,例如將這些技術應用於網路訊號不足的施工現場裡,輔助人員定位或傳遞資訊。 ▓提升無人飛行載具(UAV)耐用性 2019 ISARC的發表題目中共有7篇論文是關於UAV(無人飛行載具)技術的探討,令人印象最深刻的是由Narumi所發表的研究[1],主要是介紹如何設計專門用於室內工地現場的UAV、提高UAV的安全性,並透過裝置將影像回傳於管理畫面。此外,由於UAV通常是於戶外使用,極少會在建築物內飛行,因此必須克服許多技術問題,像是如何閃避施工現場的障礙物,或是防摔機制。Narumi所設計的UAV以氣球為主體骨架,藉此作為摔落與碰撞的防衛機制,並以多旋翼UAV來進行測試,測試結果發現,此設計可有效減少UAV損害程度,且透過於室內工地現場使用UAV,可提高現場巡檢的效率,同時減少人員受傷與時間耗損機率。 模組化預鑄工程─營建業的未來升級 提到模組化預鑄工程,目前美加地區主要運用材料以木材為主,已長久發展木構造建物,近年更致力於材料研究,改良後的工程木材可提升硬度、防火、防蛀功能且可塑性高,同時兼具木材的低碳、輕量化優點,能有效降低能源消耗,在預鑄工程的運用上大有裨益;透過在工廠內預鑄、預先製作建物的方式,將工地內的施工期縮短,甚至在建物生命週期結束後,還可保留可拆解與彈性運用的特性,於歐美地區及香港等地已有不少案例。針對模組化工程及木構造營建,2019 ISARC也有相關討論與研究如下,是相當值得關注的面向: 一、模擬工程木材於預鑄工程應用 來自俄勒岡大學的Bahar Abiri等人[2],針對模組化營造的應用,提出了模擬創新工程木材「縱橫多層次實木結構積材」(Cross Laminated Timber, CLT)在預鑄過程中的限制,並以實際案例進行測試,以期未來用以優化CLT在預鑄工程中的應用,並協助進行決策。 二、橋梁預鑄工程優化分析 橋梁工程的預鑄也是討論議題之一,University of Nevada, Las Vegas的Elina Prajapati等人[3]針對橋梁工程加速的技術(Accelerated bridge construction,ABC)執行,分析61個不同執行計畫中的優缺點,用以優化橋梁預鑄工程,以達成對業主、承包商以及用路人三贏的結果。 三、預鑄工程於經濟層面帶來的影響 Edinburgh Napier University的Tsvetomila Duncheva等人則分享了預鑄模組化營造在經濟層面的影響[4],營建產業的技術以及效率提升程度,相對於其他工業而言可說是處於停滯狀態,甚至稍有倒退的趨勢,產業中的創新不足實為一大原因,而該研究提出一個幫助投資者及業主評估模組化營造的工具,在未來技術革新的發展中,讓握有實權進行革新者能更有效了解新技術的益處。 整體而言,預鑄工程已是未來不可小覷的趨勢之一,而木構造在其中亦扮演著重要角色;反觀臺灣,因囿於建築技術及法規的限制,目前仍以鋼筋混凝土為建材大宗,其能耗以及對環境所造成的衝擊皆十分可觀,也還不容易在建築生命週期結束後再進行循環利用。經過工程木材的創新與改良,木構造在耗能、資源運用以及抗震防火上,都已有相當優異的表現。而木構造在臺灣能否獲得使用上的突破,或許也將是臺灣營建產業能否創新的重要環節之一。然而,在技術成功引進運用前,若大環境仍有諸多限制,加上業者觀念如未能及時更新,產業的升級與創新恐怕也是困難重重。 建築資訊塑模(BIM) 2019 ISARC約有30篇與建築資訊塑模(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 BIM)相關的研究。整體看來,許多研究都已開始針對建築生命週期中的營運維護(Facility Management,FM)階段做為研究範疇。由於BIM技術具有貼近現實的資訊、視覺化與擬真等特性,因此許多人皆以BIM模型輔以現有的擴增實境(Augmented Reality,AR)及虛擬實境(Virtual Reality,VR)技術進行研究,無論在工程資訊的呈現或管理方面,皆有不錯成效。也有研究人員對照在不同的虛擬溝通環境(Virtual communication environment)下[5],此種做法能有效的進行合作。研究結果顯示,在VR的環境裡,確實能降低工作上的負擔,並在合作上更容易達成共識。 此外,研究人員也開始關心如何藉由BIM技術來達成資訊的即時回饋,以便在建築室內進行定位、防災逃生,甚或工地檢核等工作;例如以感測器回傳的資訊即能作視覺化的呈現,亦可於BIM模型上進行即時分析。 一、以AR技術結合深度學習 由Corneli所發表的研究[6],希望藉由現有AR技術來輔助在建築物營運維護階段時的建築資產管理。Corneli利用BIM模型中的現有資訊作為機器學習的資料,包括辨認物件及其於BIM模型中的位置,並從BIM/AIM(Asset Information Models)中將物件資訊中擷取出來。在資訊呈現上以頭戴式顯示器(Head-Mounted Display,HMD)將現實中物件的資料做呈現,也因為是初期研究,所以目前先以單一物件(滅火器)做測試。而研究結果顯示,這個方法已可精確辨識出物件。 二、以IFC空間資訊即時規劃建築室內逃生路徑 而在Mirahadi的發表中[7],則呈現如何透過BIM的IFC檔案即時計算出建築物中的逃生路徑規劃。Mirahadi的研究是將整棟建築物的每個轉角與樓梯作為計算的節點,並利用戴克斯特拉算法(Dijkstra's algorithm)作為路徑的演算法,同時根據離災害點的距離給予不同路徑的成本。由於此做法所擷取的節點範圍相當大,計算所用到的節點會相對少許多,因此可大幅減少計算的資源,並達成即時的計算,對於樓層平面小及樓層高的建築物是不錯的方式,研究中也表明,最短的路不一定就是最安全的路徑。 三、使用感測地墊改善室內定位精準度 此外,由Chen所發表的研究[8],則是以BIM模型結合具有傳感器的地墊做室內定位,透過Beacon訊號的輔助確認使用者所在的空間,並同時透過Revit API將訊號從資料庫傳回BIM模型中。雖然這項研究目前仍屬初步開發,但已可克服目前室內定位常見的一些缺陷,如訊號受人或建築物的干擾時,便可使用此方法準確偵測到室內人員的位置。 模組式空間營造─參訪DIRTT 研討會結束後,參訪團前往卡加利參觀DIRTT的分公司與工廠。DIRTT是一間於2005年在美國芝加哥成立的公司,該公司運用虛擬實境等先進科技作為溝通的工具,為客戶提供客製化的模組式空間,包含醫院、學校及住家等類型的內部空間規劃及建造。再加上全年無休的直營預鑄工廠,DIRTT能將產品在短時間內製造完畢,並在數週至數月內快速完成客戶委託的專案。 作為一家客製化空間的公司,DIRTT的室內空間安排不僅展現公司的現有技術,也可看出對於員工工作空間品質的重視。首先映入眼簾的是展示木材結構技術的簡報廳,為了向客戶詳細展示木材的連接,DIRTT準備了與實品相同大小的演示模型;簡報廳旁則是模組化醫院空間的展示,利用容易組裝鑽孔的輕隔板,保留增設儀器及空間調整的彈性,解決醫院需求日新月異而舊式空間無法跟上腳步的問題。此外,旁邊也建造了小型會議室的展示間,同樣也以模組化的方式建造,除可保留相當大的彈性,也能在短時間內完成建造。 圖二 虛擬實境體驗空間 為了能讓客戶身歷其境體驗設計,DIRTT打造了高規格的虛擬實境體驗空間(圖二),備有8套體驗裝備,用以向顧客展示設計及說明,包含謝主任在內的參訪團成員,全都受邀體驗了虛擬實境的先進器材。走上二樓,樓梯旁竟然建造了一座銜接一、二樓的溜滑梯(圖三),而緊鄰二樓的辦公區域旁,則是以木造天橋(圖四)連接一座酒窖(圖五),相當特別。 接著一行人便搭車前往DIRTT全年無休的接單生產工廠(圖六),接待人員說明,工廠全年無休提高了出貨速度,只要在幾週內便能完成生產,而接單生產的方式更是有效地節省存貨空間。從牆上的植生牆、薄如塑膠片般的新材質玻璃到大尺寸的木構造組件都能看出,廠區佔地雖不算大,卻展現出驚人的效率。 工程創新專題討論─參訪University of Alberta 離開DIRTT後,參訪團前往University of Alberta所在的Edmonton,在此參與由康仕仲教授所主辦的專題討論會議,主題包括:人工智慧、木構造、磚造、自動化營建、隧道工程定位以及機器人。 討論會中,A-Partners Ventures Inc創辦人Bruce Alton介紹目前營建產業內的創新,以及AI在營建產業運用的困境;並由Ying-Hei Chui教授詳細說明目前木結構的創新技術,以及在臺灣實際建造的案例。而Rafiq Ahmad教授則帶領我們參觀自動製造實驗室(圖七),包含教學使用的實驗室(圖八),以及他正在進行研究的空間及各式儀器。接著由Carlos Cruz Noguez教授(圖九)帶我們進入一座壯觀的小工廠,參觀磚構造實驗的各式器材(圖十),了解磚造技術的進化及創新方法。相較於目前的傳統方式,新的技術是在磚內加入鋼筋設置,幫助更有效率地定型,並增進未來自動化的可能性。 討論會最後由康仕仲教授分享近期的研究成果RoBIM(圖十一),這是一套以模擬機械手臂自動化製造木結構組件的軟體,能用來優化建造過程中的動作設計,未來有機會應用於模組化生產建物套件,再將套件運送至工地進行快速組裝。 圖十一 RoBIM操作介面 參訪心得─突破保守思維、引進創新 有待努力 經過數天的技術研究洗禮後,再將思緒拉回到產業層面思考,發現產業現況與蓬勃發展的科技間有一道不小的鴻溝。臺灣營建業不僅僅在技術革新上進程緩慢,相較於其他工業而言,營建業的效率相對低落,同時也消耗了大量的資源。一般而言,建築物的建造與使用消耗了全球36%的能源,更有大量廢棄物不斷地產生,對環境造成了巨大衝擊。在Bruce Alton的分享中曾提出一個有趣現象,大型營造公司都很樂意當天使投資人,將資源投注在進行人工智慧技術革新應用的小公司上,然而,一旦談到是否針對自己的公司進行革新時,往往又回到保守退縮的態度,對於新技術的應用經常是敬謝不敏。 在我們驚嘆各種創新的想法及技術之餘,也不免開始思考,目前產業界仍普遍偏向保守,欲將新技術成功引入應用的機率有多高?而引入新技術的下一步又要如何成功推廣,並突破產業界安於現狀的習慣,將整個產業的效率及技術升級,真正實踐所謂「Construction 4.0」的概念?這些都是值得重視及深思的問題。 參考文獻
轉載自營建知訊第437期,頁62-70。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國儀 台灣BIM聯盟 營運長 去年(2018年)初,才曾撰文討論BIM專業人才的認證議題[1],到了年中,台灣BIM聯盟的一些會員朋友便希望聯盟能出面推動辦理BIM能力的認證考試,並逐步建立制度。在經過多次與會員專家們的會議討論後,我們才在今年初拍板推動BIM基本能力認證的時程與工作計畫內容,也獲得由財團法人臺灣建築中心、財團法人臺灣營建研究院、台灣建築資訊模型協會及臺大BIM研究中心共同聯名簽署發證的共識,預定5月時完成考試簡章內容並公告,7月時先試辦只開放給聯盟會員的免費考試場次,一方面優惠聯盟會員,另一方面也讓會員們協助測試考試的安排、考題的鑑別度等等。經過數月的努力,現在終於要在7月5日舉辦第一場認證考試了。以下說明現階段BIM基本能力認證的推動構想與考試簡章主要內容。 推動認證初衷與構想 BIM專業人才認證的議題牽涉面向頗廣且有一定的複雜度,要建立一套完整且具公信力的制度並不容易,這些已在[1]中討論過了,在此就不再重述。然而產業對於BIM人才的能力認證有所需求,我們也就必須有所作為。但誠如[1]中的結語所說:「因為認證只是手段而不是目的,因此在推動認證前,先想清楚想要達到的目的,應是我們需要先做好的功課。」因此,聯盟先將議題單純化,只試圖透過能力認證來達成以下目的:為產業界建立BIM應用能力的基準線(Baseline),也為BIM教育訓練建立基本能力要求。 張國儀 台灣BIM聯盟 營運長 台大、逢甲BIM中心簽署MOU 深化人才培育 2019年台灣BIM聯盟Q1論壇於3月29日假逢甲大學人言大樓B1第六會議廳舉辦。Q1論壇依照慣例為會員成果展,而此次更值得一提的是,台灣BIM聯盟繼2018年9月成立南部辦公室後,緊接著也在此次Q1論壇中成立中部辦公室(圖一),而共同主辦論壇的逢甲大學BIM研究中心,更與台大BIM研究中心簽署合作協議(MOU)(圖二),進一步深化BIM技術與應用之人才培育,以及技術的提升與應用推廣。 圖一 台灣BIM聯盟中部辦公室成立揭牌
|
文章類別
發佈時間
十二月 2020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