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BIM研究中心主任 結合大數據 進行AI深度學習 近年來人工智慧(Artificial Intelligence,簡稱AI)技術發展及應用熱潮再起,主要拜電腦的運算與資料處理速度持續快速成長,加上儲存與快速傳輸大量資料的能力也持續進步,使得深度學習(Deep Learning)技術得以實現,大大地增強了AI的自我學習能力,也因此推進了許多領域之自動化與智慧化。例如,汽車的自動駕駛、文件的自動翻譯,影像的自動辨識等。然而,AI的深度學習需要準備大量的資料,也需要輔以專業領域的知識才容易事半功倍,因此,土木工程的智慧化還是得靠土木人自己的努力,才能在資訊工程領域的領銜下,與其他領域一起應用AI來提升專業領域的智慧化。 GIS結合BIM 加強實體與虛擬空間互動整合 人類社會努力了幾十年才逐漸從文數字的數位世界,進入到2D然後3D幾何空間的虛擬世界,一直到最近20多年,才能逐漸開始應用虛擬世界來模擬所對應的實體世界中的不同情境,以利事先運籌帷幄,避免錯誤與風險。這些年來GIS(Geographical Information System,地理資訊系統)及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建築資訊塑模)在土木工程的發展應用,就是呈現了我們在虛擬世界中建構及運用人居環境(Built Environment)的數位孿生(Digital Twin)來進行擬真的情境模擬與資訊管理的能力。而且,如同筆者在[1]中所述,近年來,當人類在虛擬世界的建設與操控能力大幅提升了以後,就開始致力於加強實體空間與虛擬空間的互動與整合應用。加上IoT(Internet of Things)技術的快速發展與普及應用,於是人居環境中充滿了各式各樣的感測器,無時無刻都在蒐集及交換人類各項活動(包括工程活動)的狀態資訊(即從真實世界蒐集資訊),而這些大數據(Big Data)就是可以讓AI進行深度學習的資料,因而將虛擬世界的運算結果回饋應用於真實世界中,提供人居環境更智慧化與自動化之各項生活服務。
0 評論
劉以晨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BIM 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周敬淳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研究所 博士生 首場BIM 機電認證考試登場 自2019 年開展BIM 建築認證後,臺大BIM 研究中心於2020 年11 月28 日推出首場BIM 機電認證,特別開放給台灣BIM 聯盟會員參加,報名人數非常踴躍。有鑑於目前業界對於BIM 機電專業求才若渴,希望藉由BIM 機電認證的舉辦,能為業界在人才招聘時有更明確的基準線可依循。本次機電認證考試要感謝多位業界專家積極協助擔任考試委員,制定題目、提供案例,並給予實務建議。也希望未來能有更多機電專家一同投入認證題庫的建置。 機電專業在學習上與建築大不同 機電的學習過程有別於建築,基本上可分為五大系統,包含電氣、電信、消防、給水以及排水。每個系統都是一種專業,因此對於甫入門的BIM 機電使用者相對吃力,使用者必須要先了解圖面所呈現的設計,才有辦法繪製模型。機電識圖在一開始需要花相當多的時間來學習,而學得透澈與否,對於機電建模的邏輯會有很大的影響。因此,認證考試特別將機電識圖視為一大重點。 詹瀅潔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臺大 BIM 研究中心副主任
賴冠帆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研究生 國際營建自動化線上研討會 共221 篇文章發表ISARC 2020 國際營建自動與機器人研討會係由國際營建自動化及機器人協會(International Association for Automation and Robotics in Construction, IAARC)按北美、歐、亞三洲各國輪流爭取主辦,藉以傳遞對全球營建領域自動化與資訊化相關議題(包含:土木與建築工程、能源永續發展、專案規劃與管理、建築資訊模型BIM、擴增與虛擬實境模擬AR&VR、3D GIS、機具自動化、智慧材料、物聯網、人工智慧、自動化監控、雲端大數據分析、資料探勘、資訊科技創新應用、設施維護管理及邏輯等)之關注與重視。故此國際研討會引領了營建業未來發展之重點方向,為國際營建領域學術圈之盛事。今年,ISARC 2020 原本預定於10 月27 至28 日於日本北九州舉辦,但礙於COVID-19 疫情影響,最後改為線上舉辦,共有221 篇文章發表。筆者非常榮幸有機會參與此次研討會,本文將為大家介紹在研討會中看到的一些研究議題及方向,以及第一次參加研討會,且是線上研討會的心得。 這次的議題分成以下幾類:自動化和機器人、BIM、檢查和監測、人工智能和機器學習、營建管理和其他綜合領域議題。以下將簡單針對BIM 領域發表的文章內容和貢獻做一概述說明。 在 BIM 的相關文章當中,有一些有趣的應用。例如Hong 等人[1],透過BIM 呈現的建築影像作為機器學習的判讀資料,以協助設施的維護,筆者發現直接由現場人員拍照的照片數量不足,故他透過BIM來製造Machine Learning (機器學習)訓練時所需要的照片,圖一是一部分模型的架構,藉由輸入真實的現場圖片,來找到對應的BIM 模型圖片。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臺大 BIM 研究中心主任
詹瀅潔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助理教授臺大 BIM 研究中心副主任 張國儀 臺大土木工程學系BIM 研究中心BIM 聯盟營運長 香港眾象諮詢創始人分享 BIM 豐富實務經驗2020 年新加入台灣BIM 聯盟的會員─眾象諮詢,自2014 年於香港成立後,六年來陸續在香港公部門的BIM 標準制定上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例如2015 年與AECOM 合作,擔任香港機場第三跑道BIM總顧問、2016 年擔任渠務署石湖墟污水處理廠建築設計與BIM顧問、2017 年擔任AECOM 亞太區BIM 轉型顧問、2018 年再度與AECOM 攜手,擔任香港房屋委員會BIM 總顧問,2020 年則是擔任參與發展局委土木工程署古洞北粉嶺北第一期開發(KTN FLN NDA)BIM 標準整合顧問,資歷與經驗皆十分豐富。 臺大 BIM 中心與台灣BIM 聯盟特別邀請到眾象諮詢創始人與BIM 總監何涵晞小姐(圖一)擔任主講人,以香港機場管理局與房屋署之案例為題,分享給BIM 聯盟特別邀請對標準制定與推動有高度興趣的來賓參考,與會成員分別來自:英國標準協會(BSI)、內政部建築研究所、營建署建築管理組、臺灣建築中心、臺灣營建研究院、台北國際建築師聯合事務所、台灣人居環境全生命週期管理學會、清庭科技整合有限公司。座談會當天氣氛熱絡,眾人對於從公部門角度來制定BIM 標準之困難與好處,進行了熱烈的對談交流。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 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BIM 研究中心主任
應用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進行建築與土木工程 資訊管理的 ISO 國際標準,ISO 19650,於 2018 年底正式發布了。雖 然只是先發布前兩個部分,ISO 19650-1 [1]及 ISO 19650-2 [2],但已 明確宣示 BIM 應用全球化的正式到來。2019 年夏天,由英國標準協 會(以下簡稱 BSI)、臺大 BIM 研究中心、臺灣營建研究院、台灣建 築資訊模型協會、台灣建築中心及台灣人居環境全生命週期管理學會 共同組成的 Taiwan BIM Task Group,完成了 ISO 19650-1 及 ISO 19650-2 中文版的翻譯與推出(歡迎至臺大 BIM 研究中心首頁下載電 子版:https://www.ntubim.net/),讓臺灣營建業能更容易地理解 BIM 資訊管理的概念和原則,還有在資產交付階段所應有的資訊管理流程 與作為,也掀起了新一波的 BIM 應用風潮與討論,時至今日,國內 已有數家顧問公司及營造公司取得 ISO 19650 之認證。 ISO 19650-5 今夏發布 協助瞭解 BIM 應用之資安弱點 今年(2020 年)夏天,ISO 又正式發布了 19650-3 [3]及 19650-5 [4]兩個標準,ISO 19650-3 指明應用 BIM 於資產營運階段所應有的資 訊管理流程與作為,而 ISO 19650-5 則提供了一個架構(framework), 來協助組織在應用 BIM 時,能瞭解資訊安全的關鍵弱點,並且管理 安全風險至相關單位都能容許的程度所需控制之本質為何,也是本篇 文章要介紹的重點。 周敬淳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BIM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柳儒錚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BIM研究中心協理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張國儀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BIM研究中心總編輯 郭韋良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博士生 新冠疫情從2020年初開始延燒至今仍未停歇,全球各地此起彼落成為染疫熱區;儘管世情艱難,但眾人仍持續在困境中努力平衡生活的步調,也因此開創出有別於過去的交流方式,例如近期由西班牙知名教學機構Zigura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下簡稱Zigurat)所舉辦之Agora BIM World 2020即為一個很好的例子。本文將接續上期內容所介紹之歐洲與亞洲BIM現況,這期與讀者分享大洋洲、美洲及非洲之BIM發展。 〈大洋洲〉 紐澳BIM指南 以工程實務經驗為架構 澳洲 Richard Choy CEO, NATSPEC 此次Agora BIM World 2020邀請到Richard Choy 來說明BIM應用於澳洲的現況分析,他本身有許多現地工程與設計經驗,也曾經是一家建築公司亞太地區的副總監。今年則是以NATSPEC非營利機構CEO(執行長)身份參與Zigurat 所舉辦之Agora BIM World 2020。NATSPEC機構是由澳洲政府與產業界的公司所組成的單位,目前約有15家合作夥伴,目標是希望藉由澳洲及國際上合作夥伴的工程經驗,配合最新資訊技術的應用,來提高營建業的工程品質與整體產能,此機構主要是負責制定國家建築業相關規範,提供各種建築類型規範技術文件,其中澳洲BIM指南(NATSPEC National BIM Guide)也是由其所負責。 Choy一開始先介紹NATSPEC所制定的BIM指南,他提到,澳洲早在1990年就以工程資訊的技術嘗試做工程上的突破。接著,在2011年時,澳洲發現BIM並無清楚的定義,故NATSPEC以美國BIM指南作為基礎來發展澳洲及紐西蘭的BIM指南。與美國BIM指南不同的是,這兩本指南是以工程實務經驗作為主要的內文架構,而非以理論作為基礎。 周敬淳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BIM 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柳儒錚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BIM 研究中心協理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教授兼系主任 張國儀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BIM 研究中心總編輯 郭韋良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博士生 全球五大洲專家齊聚線上分享BIM 發展現況 新冠疫情從2020 年初開始延燒至今仍未停歇,全球各地此起彼落成為染疫熱區;儘管世情艱難,但眾人仍持續在困境中努力平衡生活的步調,也因此開創出有別於過去的交流方式,例如近期由西班牙知名教學機構Zigurat Institute of Technology(以下簡稱Zigurat)所舉辦之Agora BIM World 2020(圖一)。 Zigurat 為臺大土木系BIM 研究中心之國際夥伴,更與全世界多個國家及地區的學術機構有密切的合作關係,對於推動跨國工程教育不遺餘力。此次所舉辦之Agora BIM World Event 更是將主題聚焦在全世界的BIM 發展現況,邀請到亞洲、歐洲、美洲、非洲、大洋洲各地區的專家,齊聚線上分享BIM 在工程上的實際應用案例、政府相關政策,以及過程中所面對的阻礙及困境有哪些;臺灣的BIM 現況則是由臺大BIM 中心謝尚賢主任受邀進行報告(圖二)。本文將以世界五大洲的分類方式,介紹目前BIM 於全球的發展狀況,希望能為臺灣的營建工程產業提供更全面的觀點。
詹瀅潔 國立台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BIM 研究中心副主任
BIM 與 CFD 整合設計流程仍需加強 如何將建築及工程中一些分析所需的模型納入BIM的工作流程,一直是業界的熱門話題之一,其中 BIM 與流體動力學模擬(CFD) 的整合更是常常被討論到。常見建築相關的 CFD 模擬有兩類應用─ 室內通風及空調設計、建築物外之流場分析。儘管 BIM 與 CFD 的整合常在 BIM 的加值應用裡被提及,也有不少實際使用的案例,但在 更普遍的使用上還有一些進步的空間,本文將回顧 BIM 與 CFD 整合 目前應用的現況,並討論如何強化整合設計的流程。 首先介紹一下CFD,CFD是分析流體在三維空間中流動的工具。 在複雜的情況下,測量往往是很困難的,尤其在建築、空調設計的設 計階段,無法直接進行實體試驗及測量,而縮尺的實驗既昂貴也同樣 有誤差的問題,因此CFD常用來作為建築設計在做通風分析(圖一)、 空調設計(圖二),以及建築物外流場分析(圖三)之工具,室內風 場的分析能幫助我們決定窗戶的位置、窗戶開口的形式、出風迴口的位置設置等對室內空氣流動及人們舒適度的影響。 周敬淳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BIM 研究中心專案經理
郭榮欽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BIM 研究中心執行長 謝尚賢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教授兼系主任 公共工程綱要編碼 建立貫穿建築全生命週期的「模型編碼」是建築資訊模型(BIM) 相當重要的一環,產業若有一共通的標準可循,一方面可降低不同專 案之間資訊整合門檻,另一方面則可降低承攬廠商耗費於輸入編碼之 人力,同時也有利於臺灣與國際市場接軌。 臺灣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現行使用的「公共工程綱要編碼」, 是參考美國營建規範協會 CSI (Construction Specifications Institute) 1995 年版的 MasterFormat 所編定。因綱要編碼之使用目的為預算編 列、招投標及發包計價,編定時特別配合國內常用的規範分類和工項 等,進行了些許的本土化(行政院公共工程委員會,2004)。 MasterFormat 至今已改版更新到 2016 版,從最初的 16 專篇發展 成 48 專篇,而「公共工程綱要編碼」至今尚未參考新版 MasterFormat 做更新,主要原因在於本土化之後的綱要編碼無法直接對應新版的 MasterFormat,修改起來牽一髮而動全身,有相當的困難度。 OminiClass 與公共工程綱要編碼 而隨著 BIM(Building Information Modeling)的發展,對「全生 命週期編碼」的需求漸增,美國 CSI 後續推出的 OminiClass(工程總 分類編碼)特別針對電子資料庫以及應用軟體而設計,並涵蓋所有的 營造類型,自概念設計到拆除各階段的應用,可說是為 BIM 量身打 造(Afsari&Eastman,2016)。 OminiClass 編碼分為四層,每層由兩碼數字組成,共八碼。第一 層為篇章;第二層至四層視不同架構而定。編碼共分為 15 個篇章, 各個篇章有不同的應用面向,可獨立使用,因此在實際應用時,相同 的元件可能對應到多篇章的編碼。 舉例來說,窗戶可能出現在專篇 21「建築元件(Element)」以及 專篇 23「產品(Product)」之中。值得一提的是,OminiClass 的專篇 22「工作成果(Work Result)」幾乎是基於 MasterFormat 發展而來, 且自 MasterFormat 2004 年版本之後,CSI 將其定位成專篇 22 的基礎, 兩者在後續的發展將相輔相成,亦有利於國內後續更新綱要編碼之作 業。 張國儀 國立臺灣大學土木工程學系 BIM研究中心出版平台總編輯
ISO標準的稽核單位有哪些?如何分類? 臺大BIM研究中心謝尚賢主任進一步問道:ISO標準的稽核單位及分類有哪些?BSI(英國標準協會)稽核員兼課程講師郭瀚嶸經理表示,導入ISO的公司企業都需要提出符合標準的證據,因此需要第三方單位來進行查證與稽核,同時這些查證與稽核也比須遵照一些準則。「通常像我們BSI這樣的單位叫做Certification Body(CB),如果是監管單位叫做Accreditation Body(AB),一般ISO的標準,都會需要AB和CB的協助,這是為了讓標準可以普及化,某種程度需要有個單位去確保大家做的稽核手法是一致的。」 此外,郭經理也提到,當AB的規格更加普及化之後,所有導入ISO標準的公司就更需要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稽核手法。而對此,謝主任再進一步釐清:「也就是說,如果我今天是要輔導某個單位或組織能夠成功地被稽核,我本身並不需要去取得什麼認證,主要是看該單位過去的績效和成功率。」郭經理則表示,這是一種務實導向的做法,各家導入的公司可以用各種方式來佐證公司的能力。 BSI與營建院的訓練課程 關於目前BSI與臺灣營建研究院合作的課程,主要並非在訓練稽核員,而是在介紹關於稽核的精神。「其實訓練稽核員的課程還在發展當中,因為就整個稽核方案來說,AB還在形塑過程中,要達到一個放諸四海皆準的標準,需要時間。」而對於未來是否可能有稽核課程,郭經理則表示,確切的時間很難說,可能還需要兩三年,他解釋:「應該是說,稽核手法可能比較快可以制定出來,至於稽核員專業的要求,是相對比較困難的。」 |
文章類別
發佈時間
二月 2021
|